新华网成都8月9日电(记者肖林)“当初我以为遭骗了,几次想找媒婆算账。现在,就是有人喊我走我也不走了!”四川什邡市宝山村,村民周明蓉一家围坐在门前大树下吃饭,周明蓉瞅着丈夫韩道华,藏不住满脸的幸福。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个偏居什邡山区的宝山村是有名的“光棍村”。
到处破败不堪的房舍,夏不能挡雨、冬不能御寒,家徒四壁、成天以玉米面和稀粥度日的人家也不是少数,村里30岁到50岁的“老光棍”有十几个,村子从1980年的140多户、近400人减少到1996年的96户、305人。村支书谭启友一回想起往事就禁不住眼泪汪汪。
“1990年至2000年,村上没有一个外地姑娘嫁进来,"嫁"出去的小伙子却有10多个。”村主任王继全掰着手指说。历史上贫困引发的近亲结婚,又导致下一代不同程度的生理和智力缺陷,形成这代人到了适婚年龄也难以婚娶的恶性循环。
村民们的困境也成了当地政府的心病,什邡市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将住在山顶和半山腰,房屋破烂、人畜饮水困难、出行十分不便的18户村民搬迁到了山脚下。按照有关政策,全村6600多亩林地、山地全部退耕还林,村民享受国家发给的退耕还林补助金。
一些部门和企业也纷纷向宝山村伸出了援助之手。什邡市妇联和畜牧局免费给村民们送来了价值3万余元的良种南江黄羊,什邡明珠电力公司免费对村上农网进行改造,市电信局给每家每户安装了电话,市水利局给钱、给物援助村上修水泥路……
为了让“光棍村”早日摘掉帽子,2002年,村支书谭启友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筹集修路款,路钱不够,谭启友又找相关企业、部门“化缘”。修路期间,村干部们一趟山上一趟山下,协调问题,解决纠纷,有时为了处理好一块修路占地问题,要往返好几次,从山下到山顶往返一趟就要3个多小时。2004年,宝山村的水泥路修好了,村民们欢呼雀跃。村干部们又带领村民翻山越岭,凿渠引水,把几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到每家每户。
村民洪兴富说,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村民们也有了干劲,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如今,宝山村住房宽敞明亮了、出行方便了、电视电话通了、村民眼界也开阔多了,在镇村干部的动员和培训下,不少以前宁愿饿死也不出门的村民纷纷背起行囊,到江苏、上海、内蒙古等地打工。去年,宝山村村民的打工收入达86万余元。
为让出门打工的村民走得放心,5名村干部担当起了义务看家员,每天轮流值班巡夜,并兼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保姆”,一旦谁家有人生病,或有事要帮助,村干部们总是能及时赶到。
山上光秃秃的宝山村如今到处是茂密的林木,种植养殖业也搞得红红火火,制作竹制品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宝山村的巨大变化,使成都、绵竹、广汉等地的姑娘一个个嫁了进来,“光棍汉”们陆续娶上了如意的媳妇。近40岁才娶上媳妇的韩道华一脸灿烂:“没有迈不过的坎,只有懒死的汉。”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