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人银行”难以照搬境外模式 |
规范不明确 中国“私人银行”难以照搬境外模式
目前政府监管机构尚未就此制定监管法规
本报讯 据《北京晨报》报道:私人银行———这个乍一听甚至可能引起歧义的词,正成为内地银行业界追逐的焦点。它并不是指私人开的银行,而是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金融服务。在西方,这项业务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内地,过去半年时间里已经有3家中资银行投身其中,摩拳擦掌者更是众多。
前天,中信银行宣布正式在北京推出私人银行业务。
私密性极强
更像管家服务
“私人银行当然不是指私人开的银行。”昨日,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在介绍该行私人银行业务时,首先作出了这样的澄清。事实上,这个“舶来品”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依然陌生,但这并不妨碍银行拓展该项业务,因为私人银行的目标只是财富金字塔尖上的那一部分人,而不是普通大众。
就客户的准入门槛而言,目前较为常见的银行的贵宾理财服务完全无法与私人银行相比。在国际上,私人银行的客户通常须拥有100万美元以上的资产,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都沿用了该标准,招商银行则把门槛定在了1000万元人民币。而银行贵宾理财服务的门槛均为数十万元人民币。
曹彤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造就了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群,这些客户包括企业家及金融、法律界等专业人士以及自由职业者。美林公司与凯捷咨询公司2006年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估计,中国内地约有32万名超级富豪,占亚太地区富人总数的29.1%,这些人的平均净资产约为500万美元。而美林今年6月27日公布的报告估算,中国内地富裕人士的数量比上年增长了7.8%。
事实上,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绝不仅仅是理财服务,而更像管家服务。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张秋林认为,私人银行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一些与传统银行无关的业务也被中信的私人银行所覆盖,包括收藏及艺术品投资咨询、私人医生及健康顾问、全球救援及意外保险、顶级休闲娱乐服务、房地产投资咨询、税务咨询、移民咨询和教育信托等。
监管规范不明确
众多业务受限制
私人银行业务跨越零售银行、公司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不过,迄今为止,中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尚未就此制定监管法规。
银监会在2005年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曾列出了私人银行的定义和业务范畴
,但定稿将这部分内容删除了。银监会投资者教育与理财业务监管负责人黄威就此指出,私人银行业务的外延非常广泛,而该《办法》只是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如果把私人银行业务也纳入进来,那就不合适了。
除了监管规范不明确外,私人银行的众多业务也受到既有政策和行业现状的限制。张秋林指出,目前中资银行不能进行全权委托资产管理,需要通过和信托公司合作来满足客户在这方面的需求。中资银行不能替私人银行客户直接交易香港、欧美股票,大多数通过设计结构性产品来满足客户的境外投资需求。内地的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的品种很少,客户可以选择的余地较小。
此外,国情的差距决定了私人银行不能照搬境外的模式。就合理避税和遗产安排而言,由于中国内地目前没有遗产税和赠予税,境外私人银行擅长的通过创立离岸账户、办理个人信托服务,对于内地的大多数客户而言意义不大。
(李若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