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2日电 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消息,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出现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现象。特别是建筑市场,大量使用来自其它国家特别是独联体国家的工人。
由于中国工人具有技术熟练,价格低廉,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的特点,在当地建筑市场上赢得较好的声誉,许多建筑公司愿意使用来自中国的工人。
但是由于俄罗斯政府对外来劳务管理比较严格,手续复杂。加上配额限制,所以并没有出现中国劳务大量涌入的局面。
按俄罗斯法律规定,雇主必须与每个外来劳务人员签订用工合同,提供必要的条件,办理相关手续。目前,俄罗斯业主招聘外来劳工通常采取两种作法,一是以自己的名义,二是通过法律咨询公司或人力资源公司与雇工签订合同,办理打工卡等手续。前者业主需承担较多的责任和义务,后者可减轻业主的工作量并转驾责任。不论哪种,均需明确最终用人单位及其法律义务。一般情况下,业主应直接或通过委托代理人向劳务人员先期支付相关出国费用,如往返机票和其它费用,安排劳务人员的居住和开伙条件。
因此,希望国内劳务派遣单位与雇主或其中介谈判签约时认真审核对方资质和项目真实性。必要时要对雇主能力和项目进行考察。
近期发现,一些境外中介机构,利用俄罗斯建筑市场劳务短缺的局面,在中国四处寻找合作伙伴,招收中国建筑劳工赴俄工作。由于这些中介多不是最终劳工使用单位,无权为劳工办理相关手续,中国劳工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证,经常造成劳资纠纷,酿成群体事件。当用人项目发生变化,或发生劳资纠纷,中介往往无力处理。即损害劳工权益,也损害雇主利益,最终损害中国外派劳务的声誉。
有些中介机构在不明确最终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在国内违规招收外派劳务工人。由于与其合作的国内代理人往往是一些有相关资质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或就业安置机构,易造成外出务工劳务人员的轻信。
这些境外中介机构一般为当地华人所办,实力有限,不具为外国劳务办理相关法律手续的能力,没有安置工人的能力也没有承揽工程的资质和能力。他们往往在与建筑承包商或业主等项目用人单位达成某种意向后即开始在国内招人,再通过所在国一些人力资源公司或法律咨询公司办理手续。前期费用多要求劳务人员垫付。许多工人来到俄罗斯后没有固定工作可干,被中介在用人单位之间倒来倒去,用工和居留手续也不完全,处于非法或半非法移民状态。更有甚者,一些中介或用人单位限制工人的人身自由,在报酬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强迫或欺骗其劳动。
一些与华人中介合作的俄罗斯劳力资源公司以自己名义代业主与劳工签订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和支付薪酬。这种方式在俄罗斯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这类公司大多实力不强,一旦发生问题,无力处理,劳工利益得不到保证。伙同中介截留和克扣工人工资的事情时有发生。发生劳资纠纷时往往一跑了之。
因此,希望国内企业慎重对待这类项目,对外派人员较多的项目要派员考察,尽量与业主公司见面并落实项目,与业主直接签订合同或得到其某种形式的法律确认。
签约时要明确中国派出劳工的权益,保证劳务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劳动保护,薪酬发放。
签约时,需请对方出示俄移民部门颁发的引进外国劳务许可,该许可上通常注明批准人数,工种,工作地点,被许可单位等信息。
劳务人员入境前,俄方雇主单位要为每个劳工单独办理外籍公民工作许可证,即俗称的打工卡。不要听信到后补办的承诺。
派出劳务时一定要凭雇主在俄移民局办理的工作邀请办理签证,切忌凭旅游签证赴俄工作。
根据中俄两国有关部门签订的协议,对俄短期劳务工作期限为一年,可延长一年。因此,不宜签订在外工作期限超过二年的合同。
派出人员超过一定数量的,派出单位应按规定派出本公司的管理人员随队负责劳务人员的管理,服务和对外交涉。
外派前要对劳务人员和管理干部进行认真培训和俄罗斯国情教育,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制定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和商务纠纷。
如果发生外派劳务权利受到侵害的群体事件,派人单位要积极妥善处理,并将情况及时通报国内主管部门和中国驻俄使馆。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