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投入1700万建有线广播网覆盖全市1445个行政村
“老广播”给农民带来新希望
本报记者 陈作成
通讯员 陈毅军 黄少鹏 林少敏
“台风"帕布"可能袭击我市,村民注意防风抗风。”在热带风暴“帕布”来临之前,走进惠来县神泉镇渔村芦园,村头巷尾,都可以清晰地听到有线广播即时发出的提醒,村民们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
正在搬弄花草的黄伯说,如果不是台风要来,这时候应该播潮剧了。
让“老广播”担任“新角色”
经过近一年的不断完善,揭阳全市1445个行政村的有线广播已成为“党和政府的嘴,农村干部的腿,农民群众的好帮手”。仅仅花了1700多万元,揭阳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重要的农村思想文化宣传阵地,推进了富裕文明新农村建设。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近日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农村有线广播曾十分红火,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作用逐渐弱化,功能日益萎缩,在不少乡村已销声匿迹。
有线广播是否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揭阳市委书记万庆良在深入农村调研时发现,现在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多了,但是党的方针政策却无法做到家喻户晓。有了互联网,电视的频道、节目也多了,农民文化生活却没有因此丰富起来,甚至变得更加单一,出现了“真空”,给“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各种落后文化有可乘之机。因此必须建设一个更有力更稳固的宣传文化阵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传播健康新文化新风尚。“老广播”可以担任这个“新角色”。万庆良算了一笔账,更肯定有线广播“物超所值”:揭阳虽然是个财政穷市,但实现村村通广播仅需1000多万。作为农业大市,有线广播织成的网络将可以深入到农村每个角落,效率更高,服务农民兄弟更贴近、贴心。
“六个有”保证“小喇叭管大事”
因此,从2006年2月起,揭阳开始全面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该市把工程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政一把手考核内容,并对农村广播室建设标准、完成时间、推进措施等提出具体要求,市、县、镇三级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各级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推进。全市以每个广播室补助1万元标准,市、县财政各补助0.5万元,共拨出专款1445万元,至去年9月全市共筹措投入资金1738.8万元,1445个行政村广播室全面建成。
目前已实现广播经常化,内容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做到了“六个有”:有阵地,每个广播室都有专用房间;有守则,统一制订《揭阳市行政村广播室播音员工作守则》;有内容,每天转播中央、省、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播放县(市、区)党委宣传部门根据不同时期中心工作确定的宣传内容,镇村政务,文艺节目和气象信息等;有固定播出时间,每天播音3个小时,分早、中、晚三次播出;有播音员,每个广播室落实1名专(兼)职播音员;有维修卡,确保设备损坏时能及时联系技术员上门维修。
揭阳有线广播通到哪里,党和政府的声音就有效地传到那里。广播室建成投入使用以来,集中宣传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粤东会议、十项民心工程、新农村建设等中央、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老百姓听懂了党和政府决策,理解了决策出台的目的意义,减少了摩擦,化解了矛盾。广大基层干部感慨地说:“喇叭虽小,能管大事!”在今年夏季计生集中服务活动中,该市全面启动农村广播,大力宣传党的计生政策,公布计生对象名单,曝光“钉子户”,促使计生对象自觉落实节育措施,仅用10多天时间,共落实“四术”26194例,全面扫清“四术”库存。
播进田间地头更暖群众心头
有线广播针对性极强,既降低了服务成本,又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帮手。揭阳农村比例很大,各地民风民俗甚至语言都有差别,有线广播有着“分众”媒介的特点,使得它在服务农民兄弟时,更贴心、更到位,不会导致对海唱“山歌”、对山谈“海经”,由于它既稳定又直接,效果更明显。有关部门改变“科技下乡”的模式,直接把各种农科知识通过广播送到田头。
广播室定期向群众公开村务账务、涉及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事务等,这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方式,进一步增进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及时发布小孩走失、失物招领、事务通知等信息,服务村政,方便群众,使农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普宁市梅塘镇内丰村党支部书记李汉义说:“近几年来,农民群众受惠最明显的有两项工程,一项是农村电网改造,降低了农村电价;一项是农村广播室建设,既方便群众又方便村政,村民与我们的心更近了。”
有线广播还运用潮汕小品、潮语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广泛宣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等,定期播放法制知识、科普知识、健康向上文艺节目,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摒弃陋习、抵制“黄赌毒”等歪风邪气,营造文明乡风。
揭阳市委宣传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村有线广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毋庸置疑,而且大有潜力可挖。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可再丰富,经营管理模式上也可以大做文章,揭阳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