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盐业生产企业 |
产地贫困与“销售暴利”
海康县国营房参盐场办公室的旁边,就是场长陈朋的宿舍。记者看到门上的玻璃已经破碎,用麻袋塞着缝隙。隔壁是盐场会计的宿舍,屋顶有一个约1平方米的洞。陈朋说,盐场的职工宿舍先后倒了三座,但没有能力修复。
地方盐场效益不佳,国有盐场的经营状况也并不理想。广东四大国有盐场之一——徐闻盐场办公室工作人员说,2006年,盐场销售收入1800万元,盈利约100万元,职工的社保费仍有欠账。
多位业内人士反映,盐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食盐的产销定价差异过大。自1996年以来,食盐的出厂价基本没变,每吨三四百元。
但只要一出工厂,食盐的价格就像坐着火箭向上升。自1996年以来,大部分地区小包装食盐的零售价从当时的每吨1200元上涨到现在的2600元。
海盐被收购后,加碘环节是“升值”的关键环节,这也是盐业公司的“专利”。记者进入粤西一家加碘车间看到,工人把矿盐与海盐按2:1的比例进行勾兑,同时加入一定分量的“碘母盐”,搅拌后进行分装,1斤装的食盐(海精盐)就这样产生了。
本刊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各地级市盐业公司每年向省盐业总公司上缴利润,其中广州市公司1600万元,省公司每年可上收1亿元左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