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公证处副主任王金锁二三事
本报记者 郭建珍
不善言谈的王金锁,对记者的采访请求也很冷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人和事都没什么好吹的。”
可就是“没什么好吹”的王金锁,却有着令人刮目的业绩纪录———连续25年保持“零”投诉和“零”错假证纪录,在他近三年办理的3500余件各类公证事项中,合格率达100%。
今年4月,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公证员。
王金锁是山西省公证界公认的“土专家”。说他土,是因为他不是科班出身,甚至于在从事公证工作之前都没有学过法律,是个十足的门外汉;说他专,是因为他自打干了公证就一头钻了进去,认真学习法律,潜心研究公证业务和理论,很快成长为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造诣的优秀公证员,二十多年间撰写了数十篇论文,在省、部级刊物发表11篇、近10万字,其中《公有住房出售过程中有关法律关系的思考与对策》被全国公证员协会授予二等奖。作为业内颇有名气的“土专家”,王金锁还先后应邀为省市公证业务培训授课30余场(次)。
王金锁1965年参军,1981年转业到临汾市公证处(今尧都区公证处)。“刚开始啥也不懂,但我这人倔,不服输,干啥也要干出个名堂。”不知公证为何物的王金锁从此痴迷上了公证,而且很快就成为业内佼佼者。
1994年,王金锁顺应公证改革需要,主动放弃公务员身份,与现任主任等3人一起筹建脱离财政、实行自收自支的临汾地区公证处。之后,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又将公证处从财政收支两条线的体制转变为依法向国家纳税的新体制,真正成为了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事业法人。目前,他所在的临汾市公证处是山西为数不多的拥有自己的办公楼、年收益达百万元的“全国文明公证处”。
王金锁不单单重视研究理论,更注重实践检验。为了拓宽证源,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尝试,把公证业务延伸到了城市拆迁、国企改革、公司改制等领域,先后办理大运高速公路工程、汾河马务大桥建设工程、中外合资企业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公证事项3000余件,首创了拆迁公证实行拆迁顺序号、拆迁回迁、拆迁安置、证据保全一条龙的公证服务模式,在全国部分省市公证系统得到推广。多年来,他结合公证工作为当地政府和群众解决疑难问题260多个,受到干部群众的称赞。
临汾市城市改造拆迁办公室郭副主任告诉记者,2002年,鼓楼区进行拆迁改造,一居民尉某,房产比较多,当事人虽然同意按王金锁提出的动态公证拆迁法拆迁,但由于其有8个子女,儿子不同意姐妹分享父母的房产,老人则认为儿女都一样,意见不统一,迟迟不能拆迁,导致整体拆迁工程一度搁浅。王金锁及时介入,七上家门,逐一劝导,建议老人、儿子、女儿三方将达成的财产分割方案现场公证,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他的努力下,这一久拖不决的拆迁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77岁的段大爷1952年参加工作,之后调到原临汾地区化肥协作办公室,1998年机构合并,他们几个老职工“没了单位”。多年来,工资没人发,原居住的单位福利房已成危房,找有关部门无人理睬,无奈他们自筹17万余元重建。2002年拆迁改造中,政府经审核同意他们按照政策回迁。可是正当新房落成准备回迁时,有人提出回迁受益人应是单位。段大爷老两口年老体弱,没有收入,房子就是命根子,老伴当场气得晕倒在地。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段大爷找到为拆迁领号做过公证的王金锁反映情况。王金锁立即带领公证员,多次走访原任领导、相关职工及附近住户,了解到事情真相后,以公证处名义向临汾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出具了司法建议书,圆了老两口的住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