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岁的陈甲顺老人改变了助学方式,让学子们学会感恩和回报,将爱心助学传递下去。本报记者 陈团结 摄 |
|
陈甲顺老人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本报记者 陈团结 摄 |
慈善老人陈甲顺十多年坚持资助贫困生,8月15日他又资助33名学子每人1500元
以借代捐 让爱心接力
西安慈善老人陈甲顺13年来资助百余名贫困生,金额累计逾200万元老人告诉打借条的学生:“将来你们再资助其他人,就等于还钱了。”
“因本人考上大学,家庭困难,长安水利建筑公司资助借给人民币1500元,该借款无利息,无偿还期限。借款人贫困生王小林。”像这样无利息、无还款期限的特殊借条,总共打了33张。“这笔钱还也行,不还也行,将来你们用这笔钱资助其他贫困生了,就是还给我了。”8月15日,当西安市长安一中33名贫困生一一接过1500元现金时,借条中所提公司的创办人陈甲顺诚恳地对学生们说。
33张借条无利息无偿还期限
8月15日上午,长安一中33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每人手里多了一张巴掌大的打印的借条,内容相同,金额也相同,都是1500元。与一般借条所不同的是,这些借条均注明无利息、无偿还期限。起草借条的是73岁的陈甲顺老人。
上午10时40分许,受助的33名学生一一从陈甲顺手里接过装有1500元钱的信封。“好好学习啊,上了大学如果还有困难,只管给我打电话。”陈甲顺亲切地勉励每一个学生。“钱虽然不多,我只是尽一点微薄力量,让考上大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缺,都能走进大学门。”面对受助学生,陈甲顺动情地说。老人小时候因家贫,只勉强上了小学,对知识非常渴望。“开办企业前,我也很困难,接受过社会和政府的救助。我有能力后,就得回报社会,这是应该的!”老人说人要有感恩之心。
13年资助百余贫困生200多万元
满头白发的陈甲顺,身着灰色衬衣、深蓝色裤子,脚穿一双破旧的手纳布凉鞋。他有着两个身份:一个是农民企业家,一个是助学十多年的慈善老人。据西安市长安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从1994年开始,农民出身的企业家陈甲顺每年都拿出数万元资助贫困生。13年来,经陈甲顺资助的贫困生有100多人,资助金额累计已逾200万元。
谈及以借钱形式资助贫困生的初衷,陈甲顺老人说,过去都是无偿资助贫困生,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别人有钱,就应该捐助他们,没有感谢,缺乏感恩。所以从去年开始,他改变了助学方式,将无偿资助学生改为让学生打借条,目的不是为了督促学生还款,而是让他们学会感恩和回报,将爱心助学一直传递下去。
“我是个农民,有吃有穿就够了”
据老人身边的人介绍,虽然有自己的公司,但老人从不穿皮鞋、西服,不抽烟、不喝酒、不用手机,几乎不坐公司的轿车,而是骑自行车或摩托车,非常节俭。这些年,尽管公司也面临过资金困难,但老人仍然每年拿出四五万元资助困难学生。
长安一中校长周世昌说,陈甲顺老人每年都会主动来学校了解贫困生的情况。除了资助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外,几年前,该公司还拿出30万元在学校设立了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贫困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至于为何个人生活如此节俭,陈甲顺回答:“我是个农民,有吃有穿就够了。”
贫困生:打借条可以考验个人素质
受助学生孙耿恳切表示,给陈爷爷还钱是应该的,等他北大毕业后,就有能力还钱和资助别人了,“两件事同时做应该不成问题”。考上西南大学的贫困生王小林认为,这种以借钱形式资助的方式比较好,自己容易接受,并且,打借条也能考验学生的个人素质。如果直接把钱捐给自己,肯定会有心理负担,感觉相当于白拿。“还是这种方式好!”贫困生薛倩的父亲薛浪虎当场表示赞同陈甲顺的做法。他认为这种资助方式能促进孩子好好学习、学会回报。
本报记者 耿彦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