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51年以来全国通用过的“人教版”语文课本(资料图片)。 |
这个时代已缺乏欣赏经典的耐性?
受访人物:李臣春
律师 1991年高中毕业
乍一听到要以《雪山飞狐》代替《阿Q正传》,以及《药》等经典出局的消息还真有点无法接受。对鲁迅我是十分尊崇的,鲁迅的作品已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对我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我至今仍可以背诵鲁迅作品的片断。我觉得,他的散文和小说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孩子喜欢什么,教材也应该迎合他们,尊重他们的需要。不过,我感觉,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那一代完全不一样,他们更喜欢简单而不是厚重的东西,他们更喜欢快餐式的东西而不是精心烹制的传统宴席。
受访人物:任洁璐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4级学生
当然,我是喜欢网络文学、武侠小说的。但是,我觉得学生抗拒经典作品,并非因为他们产生不了共鸣,而是教学方法有问题,像鲁迅的不少小说,读起来很有意思,但老师上课却总是逐字逐句分析而不是欣赏,因此大家自然就觉得枯燥。
把这些传统经典作品删除,让人感到遗憾。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缺乏欣赏经典的耐性了。因此,假如经典作品从中小学课本中淡出,我很怀疑以后还会不会有人懂得欣赏经典的魅力。
现在的学生对当代作品接受度很高
受访人物:阮维亮
广东仲元中学语文教师 语文备课组长
作为广东仲元中学的中年骨干教师,阮维亮说自己“挺同意它改革的方向”。“我觉得如果课本讲的、老师教的内容跟时代的发展脱节、跟学生的兴趣不吻合,那么教学效果是会受影响的。”他认为,北京版教材在内容上改变的确很大,但也无需对它的效果过于忧虑。阮老师举例说:“2004年广东搞课改,当时也有很多人担心学生能不能适应,现在看来效果不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谈到金庸的作品《雪山飞狐》入选教材,阮老师打趣道:“编者也并没有选一个很平庸的作家的武侠小说作品嘛!”
受访人物:吴世霞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青年语文教师
吴世霞老师认为新教材“总的结构没有变”,只是一些经典课文被替换掉了。“我个人认为,只要教材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就可以。”她举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被“拿下”,换成《游侠列传》,影响并不大。“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当中任何一篇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她提出:“我们现在学习当代作家的作品、甚至网络语言,都是在接触最鲜活、最生动的语文。”事实上,吴老师的学生经常跟她探讨余秋雨、张洁、铁凝等作家的作品,“学生对当代作家的接受度很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