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屠城阴影下,一批婴儿出生在南京国际安全区内,他们的下落没有史料记载,他们在哪里
寻找70年前37个出生在金女大难民所的婴儿
“多年之后,当她们与孙子孙女分享这些难民生活的悲欢时,那该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啊!———明妮·魏特琳”
70年前的血色冬天,南京30万生灵惨遭日本侵略军杀戮。
70年前,他们出生
1937年12月13日黎明之前的南京是一个不眠之夜,彻夜的重炮让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明妮·魏特琳教授一直无法入睡,由于担心出事,她甚至整夜没有脱下衣服。
同一天,宁海路附近,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校舍中诞生两个小生命,舍监程瑞芳女士说他们是“两个来世吃苦的小孩”。
这天清晨,侵华日军由中华门及中山门涌入市区,南京沦陷,六周的大屠杀开始。
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南京国际安全区25家难民所之一,条件很艰苦,程瑞芳说那些月母子只能睡在地上。而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像这样出生在南师大校园中的孩子还有许多。魏特琳女士在1938年2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到目前为止,我们这儿出生了37人。”也就是说,南京大屠杀期间,仅仅金女大难民所就诞生37个婴儿,国际安全区总共诞生了多少婴儿无据可考。
70岁了,他们在哪里
2007年,这些婴儿已经70岁了,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金一虹教授把目光投向了这些已经古稀之年的“婴儿”。她负责的《大屠杀期间的金陵难民所》课题希望能寻找到这些婴儿的生活足迹。
遗憾的是,关于金女大难民所的史料太少了,更别说寻找这37个新生婴儿的线索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表示:“金女大难民所存在了半年之久,收留了1万多名中国女性”。可是关于这里的材料却完全缺乏,“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做幸存者研究”。
所以,南师大金女院《大屠杀期间的金陵难民所》课题组委托南京晨报寻找那37个“古稀婴儿”。
南京晨报—南师大金女院联合征集
寻找血色冬天里的温暖记忆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70年前的血色冬天,30万生灵惨遭日本侵略军杀戮,数十万居民沦为难民。为了救助难民,留在南京的十多位国际友人自发地组织起“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国际安全区25家难民所,收容了近20万难民。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是其中一个难民所,难民所的中外工作人员和难民们相濡以沫,书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被称为“万家生佛”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所负责人、美国传教士魏特琳和她的中国同事们义薄云天的救助难民活动,也有普通难民的抗争、自救和互救的行动。那是严寒绝地中的一抹冬阳,那是开在血浸大地上的小花。
难民所里几乎每天都有死和生。根据魏特琳的日记记载,截止到1938年2月5日,在金女大的难民所新生婴儿37个。为了这些孩子在特殊岁月中的健康,魏特琳和难民所的中国员工们花尽心力,向国际社会筹集奶粉、鱼肝油和注射疫苗。
岁月流转,70年过去,当年难民所的孩子也进入古稀之年了。那些本人、父母、亲友曾经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所、金陵大学难民所、金女中难民所以及安全区其他难民所生活过、工作过的人,是否还保留着对难民所生活的记忆,是否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那段不平常的生活?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爱记仇的民族,我们寻找发生在1937年血色冬天的记忆,不仅仅是为了追忆苦难,还为了挖掘在战争的血雨腥风中、在生死之间迸发出的人性之善、之美,我们拥有的记忆不仅仅是屈辱。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对于那些在我们苦难深重之时救助过、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和他们的善举,我们是永志不忘的。在我们的记忆中,拉贝先生、魏特琳女士还有马吉牧师、威尔逊医生、史迈斯教授、贝德士教授……他们是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您知道难民所的故事并愿意讲述,可以以文字,也可以以口述的方式进行。
联系方式
晨报新闻热线:025—8470110南师大金女院王玲梅:025 83598286 南京市管家桥65号南京晨报卞宁收210092njcb vip.sohu.com
日记选登
魏特琳日记
1938年2月5日
我们觉得,今天还有4000人在难民所里,绝大多数为年轻姑娘。到目前为止。我们这儿出生了37人……
1938年3月8日
布雷迪医生2月21日到这儿,至今已为难民所里的7582人打过预防针。其中,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约有2000人。要是我们这里有校医和护士就好了!程夫人目前无法做更多的事,她和她的3个帮手,要给34个婴儿喂牛奶,给240名12岁以下的孩子喂鱼肝油。
拉贝日记
1937年12月30日
在我的收容所(所谓的西门子难民收容所)的草棚里,在污泥垃圾中,过去的两个夜晚共出生了两个婴儿: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不能为产妇提供别的栖息之地,我真感到惭愧。没有医生,没有接生婆,没有护士来帮助这些妇女;没有包扎用品,没有襁褓,只有几块肮脏的破布,这就是父母为新生儿留下的全部东西。我送这两对夫妇每对10元,为此女婴取名“多拉”,男婴取名“约翰尼”,非常有趣!
(“多拉”是拉贝妻子的名字,“约翰尼”是拉贝名字的昵称———记者注)
程瑞芳日记
1937年12月11日
今早死去两个小婴孩,一个只有一个多月,是闷死的,一个有三个多月,早有病的。下午又生了一个小孩,现在是生死都有,还有五六个妇人快要落月呢。
1937年12月13日
今日又生了两个来世吃苦的小孩,这些月母子也苦,睡在地上。
1938年1月9日
几天又添了四个小孩,有两个小产的。
魏特琳、程瑞芳和金女大难民所
1937年12月,在日寇即将攻破南京城前夕,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组成了三人非常委员会,负责留守学校,建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收留无家可归的妇女儿童,高峰时曾经收容了1万多名妇女儿童。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1938年1月5日对金女大难民所的检查报告如下:
所长:魏特琳小姐,带助手
难民人数:5000—6000(以前为1万人)。一些年轻妇女被其家属带回了家,因为在此期间恢复了一定的安全。
这个收容所里几乎只住妇女和儿童,另有极少的男性老人。
收容所难民中有许多人暂时还不敢回家。
一支日本宪兵队负责这个收容所的夜间安全。
收容所总共有18位妇女分娩和10人死亡,死亡者大都是儿童。
这个收容所在难民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人留宿在各个楼房之间的通道上。
评价:收容所的领导是出色的。
明妮·魏特琳(nieVautrin)1886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1919年至1940年5月任教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并曾二度代理校长。1941年5月14日,在美国因病自杀。
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女士写下了震惊中外的《魏特琳日记》,成为外国人见证南京大屠杀历史、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证据。
程瑞芳出生于1875年,1924年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舍监。1946年曾赴日本,为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作证。
作者:卞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