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抚恤、补助或补偿;消除环境污染;做好社会救助;展开保险理赔;做好事件调查与评估;组织重建。事后:善后处置
公安、消防、卫生等在应急委协调统一指挥下,各施其职,展开抢险救援、救助。事中:各施其职郭娟 制图
解读预案内容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
积极举报灾害隐患
昨日,记者从《总体应急预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比方说对各类危险源和灾害灾难隐患进行举报。
《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政府倡导和鼓励公民、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对各类危险源和灾害灾难隐患进行举报,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报警准确、及时采取相应紧急措施或防止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和减少损失的公民、机关及企事业,由市政府或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表彰或奖励。
遇事拨打报警电话
市政府应急办设立突发公共事件接警中心,负责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接警和处警。全市统一接警电话为12345。除此之外,110紧急报警、119火灾报警、120急救报警等现有报警资源,实行联动报警。市民若遇重大险情,打通上述电话,说明事故险情的时间、地点、种类、影响及人员伤亡等即可。
今后,市政府将逐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报警中心,接受预测预警信息和单位、个人报警。
上报下传半小时内
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性的认识,总体预案对信息报告的第一要求是:快。12个指挥部获悉严重、特别严重预警信息后,要立即向市应急办报告,最长不得超过30分钟。
重大、特别重大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上报;一般、较大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最长不超过12小时上报备案。市应急办要及时向市政府应急委报告重大、特别重大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报告。
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总体预案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信息发布要积极主动,准确把握,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布。诸如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发布形式都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保证在整个事件处置过程中,始终有权威、准确、正面的舆论引导公众。
特殊群体专门公告
总体预案指出,为了使更多的人“接收”到预警信息,从而能够及早做好相关的应对、准备工作,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要视具体情形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救灾征用物资要赔
按规定,事故抢险救援结束后,伤员救治、交通、通讯、水电气恢复等灾后重建工作由事发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地方政府有困难,可向上级政府及部门申请支持。
事故中伤亡人员,按照规定抚恤、补助或补偿。一般和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征用或征收的个人或单位物资、器材等,由区县政府依法赔(补)偿;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征用或征收的,由市政府或市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赔(补)偿。
重大、特别重大事故中疏散转移、安置到指定场所的人员,由商委调拨救援物资,保障其基本生活。市红十字会、市政府接受捐赠办、市慈善总会必要时开展捐赠活动。自然灾害救助由市民政局组织实施。
司法援助、心理咨询、保险理赔、灾害调查与评估同步进行。
记者 冉启虎 见习记者 陈筱莹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