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只是年轻人,连上岁数的老奶奶也一边看《大长今》一边落泪。
前不久,小张坐707路车回望京的家。过了丽都饭店,他突然发现车上除了司机、售票员和他以外,全都是韩国人,耳边的韩语使他瞬间感觉自己突然到了国外。
不知不觉,你会发现周围出现很多韩国人,北京的望京地区更成为至少2万韩国人的聚居区。你所不知道的是,中国有近70万韩国常住人口,与此同时,将近38万中国人也把家搬到了韩国。
8月24日是中韩建交15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中韩交流年”。
尽管中国和韩国建交时间并不长,但15年来,由于地缘上的接近,加上相似的历史文化,基于共同利益和战略考虑,中韩两国日益亲近,相互影响也在不断加强。
对于中韩老百姓来说,交往的成果已深入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论是韩剧、韩餐和手机,还是汉语、中餐和武术,韩国文化在中国和中国文化在韩国都形成相当的规模。中国涌“韩流”,韩国吹“汉风”,这是两国交往的真实写照。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推出系列专版,梳理中韩交往的成果,以纪念中韩建交15周年。
几年前,中国年轻人对韩国服饰的热衷被称之为“哈韩”,而现在韩国的文化、音乐、电影、电视剧、饮食、跆拳道、汽车、电子产品、足球等方方面面,已融入我们的生活。现在不只是年轻人,连上岁数的老奶奶也一边看《大长今》一边落泪。现在不再称“哈韩”,而改称“韩流”现象了。本报记者借中韩建交15周年的重要日子试图描绘“韩流”、分析“韩流”并展望“韩流”。通过采访我们发布“气象”报告:“韩流”已在中国持续数年,未来还将继续留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