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民警进家征求治安积极分子的意见。
白振海摄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信任。
信任是桥。信任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
然而,在我们身边,在一些行业和领域,信任出现了危机,情感产生了裂痕。警民间曾有的鱼水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修补情感的裂痕,重塑失落的信任,已经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破解的课题,是公安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僵局从哪里打破?
4月的忻州,一股破冰的暖流在悄然涌动。
在忻州市公安机关开展的“十进家”活动中,全市2500多名公安民警走出机关所队,走进群众家中,听呼声,问疾苦,解难题,演绎出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迈出了重塑警民鱼水深情的第一步。
难道群众变心了?是什么让警察与群众间有了“一堵墙”?是个别民警的作风远离了群众,行为伤害了群众 人民警察,应该是群众的保护伞。公安机关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困苦安危息息相关。但不知从何时起,许多民警在工作中却经常面临着失去群众的尴尬:
在忻府区较边远的高城乡派出所,民警郭智峰讲述了多次遇到的情形:本来一起简单的打斗案件,也有许多人了解内情,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出来作证——“随便说说可以,让咱签字画押那可不行!”笔录询问难以进行,案情处理就此搁浅。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忻州市仅群众不愿意提供证言证词而搁置无果的治安案件,即占到治安案件总数的15%以上。此外,追捕嫌犯时路人袖手旁观、漠然视之;解救被拐卖人口时遭受村民围攻等等,都使公安工作陷于孤立,困扰重重。
是什么造成了群众的疏远和冷漠?难道群众变心了,思想觉悟越来越低了?还是社会处于变革期,道德风尚、价值观念面临新的考验?许多民警不免产生这样的困惑。
忻州市公安局党委一班人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思考:这些年,警民关系日渐疏远,其中的症结究竟是什么?即使怀有很好的初衷,却为什么得不到群众的积极响应?局长郭齐鸣同样陷入深思:
公安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而要依靠人民,首先就是要与人民群众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很多发达国家,警察队伍尽管打击能力已经很强,但仍然强调要建立伙伴式警民关系,提出警察形象要柔性化,而我们的一些民警有时态度粗暴,作风冷硬横推,甚至是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警车一响,不是抓人,就是罚款。”“警察不捣乱,社会治安好一半。”这些流传于群众间的话语虽偏颇,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这样的警察,怎能获得群众的支持?
“不是群众变心了,是某些民警的行为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是我们的工作作风远离了群众。”局党委会上,郭齐鸣局长一针见血。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变作风年、狠抓落实年”,也是政法部门的“纪律作风整顿”年。局党委提出,以转变作风年为契机,走近群众,弥合感情,真心诚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大量调研和理论思考中,一项以建立和谐警民关系为目标的“十进家”活动,逐渐在忻州市公安局党委成员的讨论中明朗起来:走出机关所队,走进群众家中,和群众交朋友,为群众办实事。
“你们早点来多好”,“咱们早这么办多好”,“党员干部都这么做多好”……随着进家的脚步,横在警民间的墙被慢慢推倒 进涉法上访人员的家,送法律、送温暖,为上访人员释疑、理气、解难,清理解决涉法上访案件;进未破案件当事人的家,送温暖、送侦破进展情况,争取受害人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进逃犯亲属的家,送政策、送法律,动员亲属敦促投案……活动中,忻州市公安局明确了十种进家形式,统称“十进家”活动。
从最需要的人帮起,从最棘手的事干起,进家的脚步不停,感人的故事不断——
8月2日,一个健康的男婴在大家的期待中顺利降生。随着小宝宝的啼哭,年轻的母亲紧紧拉着身旁女民警索杰华的手,激动地泣不成声。就在三个月前,看着忻府区戒毒所的民警带走了吸毒的丈夫王秀林,怀孕在身的她恨透了不争气的丈夫,更对这些戒毒所的民警“没个好脸”。没有收入、没人照顾,她曾经想过要打掉孩子一走了之。是索杰华和同事们走进她的家,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捐款捐物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还隔三差五上门照顾,才有了这个孩子的顺利降生。
正是“十进家”活动,将民警、戒毒人员和这个不幸的家庭紧紧联在了一起。看着白白胖胖的孙子,王秀林70多岁的老母亲感慨万分:“别人说这社会办事全靠送钱,可戒毒所的民警却没吸过咱一根烟,没吃过咱一顿饭。快一辈子的人了,我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民警!”8月3日,孩子有了个好听的名字——王家和,局长郭齐鸣说,它承载着“十进家”民警共同的心愿:警民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在五台县,“老”上访户耿建香是“十进家”活动的另一个亲历者。1999年,耿建香丈夫死于小煤窑塌方,窑主却在出事后躲得无影无踪。8年来,耿建香用瘦弱的身躯支撑着一个不堪重负的家。既要伺候公婆、老婆婆和患有痴呆症的小姑,还要照顾3个年幼的孩子。窘迫的现状让她欲哭无泪。她每天都盼着公安机关能把逃跑的窑主追回来,她也不相信天下没有说理的地方。8年间,她很少呆在家里,不是干活就是上访。市里不行到省里,省里不行到中央。“今年4月,县公安局领导主动进了我的家,他们让我好好在家过日子,说一定会给我个好消息。我说,有你们这份诚意,我不跑了,不告了,就在家里等消息。真没想到,民警朱华杰跑了几百里山路,吃了许多苦,一个月后终于把人给抓回来了。”
在偏关县,历时7年不能解决的邻里矛盾,随着新关派出所所长孟国平进家的脚步平息了。当事人说,这七年里派出所换了几任所长,却从没有见过像孟所长这样有耐心的民警。他先后来了四五次,热心帮助我们两家调解。几年来,我不是不想给这三四千块钱,主要是心里憋着一股气,是孟所长诚心实意的态度让我们的纠纷最终了结。民警要是能早点来就好了!
在岢岚、在五寨、在繁峙,“十进家”活动演绎着一个个人民警察关心群众、感动群众的故事,让老百姓感受到实惠,感受着真情……
4个月来,通过开展“十进家”活动,忻州市公安机关共走访各类家庭2.4万户,解决困难和问题8000余起。
在“进家”的身影中,群众对警察的认同感在上升,亲近感在回归,隔阂在不断消融,许多过去关系紧张的警民如今成了“一家人”。今年上半年,公安民警被投诉率同比也下降了47%。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有了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就没有趟不过的河 忻州市公安局提出的十种“进家”形式,主要是针对近年来公安工作面对的焦点、难点以及长期存在的盲点确定的。而其中许多进家对象,也恰恰是对公安民警最有“看法”的人。与他们“对接”,自然不会一帆风顺。
忻府区公安分局政治部主任张欣茹对此感受颇深:“刚开始走进群众家里,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群众看着我们也别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局面慢慢打开了,老百姓也开始接受民警、欢迎民警了。
真可谓“一着好棋,激活全局”,警民和谐等不来、盼不来,但能在民警的脚下“走”出来。群众从认同、接受,再到理解、支持和大力配合,使公安工作绽放出勃勃生机,一大批久拖不决的工作难题顺利得以破解。
在逃人员被敦促投案自首——
出逃12年的郝云达,在代县公安局法制科科长康国平进家的脚步声中,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活。
1995年,郝家兄弟因口角与同村人发生斗殴。看到对方流血倒地,哥哥郝云达在惊慌中弃家而逃。12年间,因为担心“家里人会带警察抓他”,郝云达音讯全无。4月20日,康国平带着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调解的新政策,走进了位于代县峨口镇的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在康国平第5次进家之后,郝云达的姐姐背着馒头去找弟弟了。她相信,“康科长不是为结案来诱骗咱,而是真想帮我们。”在姐姐的劝说下,郝云达主动出现在了代县公安局里。
涉爆犯罪线索进入工作视野——
“十进家”通过广泛的政策宣传,使更多群众知道了非法爆炸物品的严重危害,激活了群众共同清剿非法爆炸物品的心愿。今年7月,附近群众主动向公安机关举报,在奇村旅游公路旁,一个旧厂房内可能正在进行非法爆炸物品生产活动。经过摸排,民警当场缴获非法爆炸物品24吨、原料16吨,成为忻州查获炸药最多的一起成功案例。
治安隐患得到整治——
在河曲县文笔镇,派出所民警先后5次深入县城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南原村、北原村与村委研究防范办法。村民深受感动,自发组织巡逻队开展自巡自防,不仅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矛盾,还破获了两起团伙流窜作案的盗窃案件。这一事件带动全县13个乡镇全部自动组织了“守望”巡逻队,9个派出所推行了治安调解员制度,警民互动共保平安。河曲公安局长杨彦清感慨地说“很长时间以来,公安机关抓破案搞调查,有一种孤军作战的感觉,"十进家"活动使我们又有了坚强后盾和依靠,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人多了。”
见义勇为人员热情高涨——
在偏关县,面对民警抓捕持刀抢劫嫌疑人,几十名群众冒着大雨在田间小路上围追堵截几个小时,终于将歹徒围堵在一口破窑洞里,人赃俱获。群众说,“我们和警察一家亲,警察抓坏人,我们理应尽心尽力!”在忻府区董村镇,见义勇为英雄张润怀维护社会治安的热情更高了。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已经在忻州成为制度。看到忻州市公安局长郭齐鸣亲自进家看望他,还给自己送来了慰问金,上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老张虽然伤还未全好,但表态声音铿锵有力:“有了这样的支持,我今后还得继续努力!”
警民的互动互助,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
今年上半年,忻州全市涉法信访案件同比下降50%以上,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提高84%,其中3/4的案件是通过“十进家”活动从群众中获取线索破的案。一向难做的追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45名在逃犯在民警的感动下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随着群众对非法爆炸物品的共同清剿,截至目前,忻州这个民爆物品使用大市仍然保持着2007年爆炸案件零发案、涉爆事故零发生的良好局面。
更为可喜的是,一支队伍作风的转变,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的行业和人群,在民警行为的感召下,许多人不知不觉加入了爱心行列,人性善良的一面得以彰显:
原平长梁沟乡,民警们为帮助某违法人员家庭摆脱生活窘况,四处奔波为其承包荒山。民警的无私行为,让林业、土地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大为感动,在办理相关手续过程中,这些工作人员既严格审核,又热情服务,延伸成一条看不见的“绿色通道”;
看到民警为即将临产的吸毒人员的妻子忙前忙后,医护人员也格外尽心,如同照顾自己的亲人;
不仅被帮助的群众对民警的感情发生了质的变化,就连周围的邻居也早把冷脸换成了笑面,对民警让茶让饭,就像见到当年的八路军……
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十进家”是继承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好做法,惟此,它才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真心求理解,真情换信任,真作为赢得真支持。以积极探索构建“警爱民、民拥警、警民一家亲”的和谐警民关系为目标的“十进家”活动,得到了广大民警的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得到了各级领导、法学专家、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从“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口号,变成“印在心中、走在脚下、融在情里”的具体行动。近4个月的实践证明,“十进家”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塑警民鱼水关系的有效载体。
在采访警民间感人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在反复思索,“十进家”活动为什么起步不久就会引起多方关注和社会的不小反响?
我们采访群众,您为什么如此欢迎?
定襄县兰台村61岁的陈恩贤老汉说,以前我们为啥见了警察要躲着走?是因为个别警察手中掌着权,却不为群众办事。共产党的天下哪有这种道理?现在警察主动进家给我们办事,帮助我们解决了好多难办的事,就像当年的“老八路”一样。你说,我们老百姓怎能不欢迎?
我们咨询民警,你为什么热情响应?
基层民警郭智峰的话代表了许多民警的心声:对“十进家”活动我们有个认识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真心拥护直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实践教育了我们。警校教科书上说,公安工作“一靠党的领导、二靠群众路线”,但究竟怎么依靠,我上学时并不明白。“十进家”活动的开展,使群众路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有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我们工作中的许多难题就变得容易起来。
我们探究管理者,“十进家”有什么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十进家”不仅是执法为民理念的践行,更是实现有限警力和无穷民力结合的典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惩治违法活动,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警察和群众的关系就是鱼水关系,群众不支持、不配合,打击违法犯罪就是一句空话。公安机关应始终牢记,没有群众支持,即使补充再多的警力,社会也难以实现长治久安。面对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经费短缺、装备落后的现实困扰,“十进家”活动充分说明:依靠群众是公安工作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我们讨教法学专家,为什么需要“十进家”?
作为长期研究警察法学的专家,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晋胜认为,不和谐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热点”,变为国家治理的“焦点”;而要和谐已经从国家治理的“焦点”,变成了需要解决问题的“难点”。忻州公安机关开展的“十进家”则将“难点”变成了“亮点”。“十进家”具有“老传统、新做法”的基本特点。老传统是指它实质是继承了共产党“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新做法,是走出了新路子,走的方向正确,对全国公安工作具有指导性;走的方法科学,对公安基层工作的开展具有创新性;走的方式务实,对民警如何“执法为民”具有开拓性。
我们思考,“十进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十进家”活动尽管开展不久,就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好评,究其原因,是民警进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找准了警民关系不和谐的症结,找到了破解这一症结的良方——走群众路线。它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解决了困扰公安工作的许多难题,对于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巩固执政党的地位,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十进家”活动毕竟起步不久,许多方面有待引深和完善,但它在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上走出了新路子,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相信,在警民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十进家”定会走出新内容,收获新成果!
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这就是“十进家”活动成功所在!
本报记者 胡果 孟银凤 左燕东 贺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