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原则上不许学生校外租房,然而,学校周边房屋租赁却依然如火如荼——
大学生校外租房调查
社会观察
新闻缘起
求学他乡,栖息何处?悠悠长假即将过去,大部分在读大学生纷纷踏上归途,准备返校开始新一学期的学业历程。
此时,学校宿舍无疑是大学生在陌生城市的首选住所,然而,也有不少大学生出于自身原因考虑,选择在校外租房。
虽然早在2004年6月,教育部就发文,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今年6月份,教育部再次下文强调这一规定。然而,对于此规定,学生与校方所持观点不尽相同,高校附近的出租屋租赁情况仍是如火如荼,为此,记者专门对广州各高校附近的大学生租房情况进行调查。
目击
校里校外招租广告随处可见
暑假期间,记者走访了广州多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学校,发现校内和学校附近的出租屋广告不少,其中不乏出租广告、寻人同租广告、求租房子广告等,求租的原因有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可谓五花八门。
在新港西路中山大学小北门附近的一处广告栏上,单是租房的广告就占据了“半壁江山”。据悉,此时正值毕业生离校和该校珠海校区学生回迁之际,铺天盖地的租房广告往往能吸引过往的学生在广告前停留一会,不时有人上前仔细查看,还有学生用手机或者纸笔记下广告上留下的电话号码。
“我在小北门附近的宿舍住了两年了,这些招租广告一直都有,而且考研和开学前后特别多。”今年9月份准备就读该校研究生的小何称,“我有不少同学也在下渡那边租房子,因为这样既有自己的空间,又不会怎么影响学习。”
在小北门外下渡村的横街小巷,到处可见出租钟点房、日租房、周租房、月租房的广告,有的零星贴在墙壁上,有的则整齐地贴在一块大木板上,明码标价,房东坐在旁边向路过的学生招揽生意。
据在小北门专门做租房中介的吴姨介绍,她每天都在该巷口蹲坐着招揽客人,此时,在吴姨坐的台阶上,放着一块木板,上面用粉笔写了一些出租的房屋,价格由600至1500元不等。“过来询问的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和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这里房租便宜,开学的时候,每天至少有十几个人来问价,房子很抢手的。”
规定
校外租房“原则上不允许”
针对学生在外自行租房的安全问题,教育部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都先后下达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2004〕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厅〔2005〕4号),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在2004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学生校外租房是“原则上不允许”。但由于在2005年下达的通知中,只提到“对极少数坚持在校外租房的学生,也要制定措施,力求做到相对集中管理,努力为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然而,其中并没有提到“禁止”二字,使得在一段时期内,不少学生误以为教育部对于在校外住宿禁令已经被解除。
而今年6月,教育部再次下达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在此通知中,不但重新强调了2004年通知的规定,在通知第三条中更加明确“严格校外住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对特殊原因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履行相关备案手续,加强信息沟通,严格教育管理。”
调查
超15%的学生有校外租房经历
对于教育部对高校学生校外租房住宿的规定,在读的高校学生对此意见不一。近日,记者在包括中大、暨大、广外、广商在内的多所高校内,针对校外租房问题对在读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学生中,有超过15%学生有校外租房的经历,并且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在这些学生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面临实习和就业。广东商学院大三学生小陈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表示,由于很快就要升上大四了,整天都要实习和找工作,如果在单位与学校两头跑真的十分不方便,花在路上的时间一天就要几个小时。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近年来学生自我创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且越来越早,现在在高校中,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寻求创业的同学不乏其人,“如果硬性住在学校宿舍内,这会带来非常大的不方便。”小陈说。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有超过35%的学生表示有意愿在校外租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认为学校住宿管理过于严格,缺乏自由;二是学生认为学校住宿环境不够好,校外租房更方便。“学校在学生住宿管理上实在是太严格了,没有自由度,而在校外则会自由很多,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时候可以大家聚在一起玩起来也不用理睬宿管。”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小李对记者说。
在所有受访的学生中,对于教育部“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的规定,超过80%的学生表示知道,但对此规定意见不一。有的同学认为教育部是出于安全考虑,可以接受。但不少同学却认为,这没有考虑到学生各自的需要,只是一个整体性的框架,缺乏灵活性,不够人性化。在中大就读大三的郭同学针对此规定对记者说:“其实现在大学生发展方向是很多元化的,不但需要学习,还要应对实习、工作、创业等多个方面,教育部的规定应该考虑到更多种的需要,而不能定死规则。而且很多同学学校和家都在广州,隔的只是一条街,为什么要硬性规定一定要交住宿费住在学校呢?”
本报记者 蔡伟
实习生 冯雅琳 陈烨 蒋劲劲
专家视角
学校只管学习,生活应交给市场
针对现在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热潮与是否违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社会学专家王宁教授,王教授认为,教育部原则上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的规定是不合理的,是观念上错误的表现。
王宁教授向记者分析,这首先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在中国,学校依然实行着“托儿所”式的管理,学习生活一篮子包办,“这种观念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明确一点,学校只应该负责学习,生活应该交由市场管理。”
此外,针对目前仍有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在生活上出现问题就应该由学校负责,“这种观念首先必须改变,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永远地生活在保护伞之下,与社会脱节。”王教授认为,现在的中国大学在管理上有偏差,作为大学学校,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内容,而对于学生的生活方面,应该放开,应该由学生和市场两个方面去决定。而不能通过硬性的规定来限制。
王宁教授还表示,目前大部分高校承担了它本无须承担的“额外职能”——学生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要做出理性的选择,用严格的管理来防止出现意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大学生现在出现校外住宿的热潮,这充分表明了大学生渴望贴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育部门就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这样一来既不用学校承担过多的负担,同时也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更大的自由空间。
图:
高校周边的出租屋比比皆是。 蔡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