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美国猪肉”下的农业隐忧
毕舸
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和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日前宣布,已和中国一大型贸易公司达成协议,将向该公司出售6000万磅约2721万公斤不含饲料添加剂的瘦猪肉,定于年底前交货。
尽管报道列举了进口美国猪肉的种种好处:比如猪肉中无饲料添加剂、也能缓解目前国内生猪供应量不足的困境,但在相关的网友跟贴中,却出现了几乎一边倒的反对与质疑。有些网友担心其产生倾销,提出要保护民族农业;有些网友则认为当下中国农业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薄弱、科技投入不足以及政府安全保障体系相对滞后等一系列结果性矛盾,如果不得以解决,会造成农业发展乏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竞争力低下。
上述网友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民众对中国农业如何保持长期良性发展的殷切希望、对现存问题的种种疑虑。所谓农业为一国稳定、民众生活无忧之根基。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困难,制约着农业产业内贸易发展。
于是,在农业发展上总是交替出现所谓“谷贱伤农”与“谷贵伤农”的农产品供应收益与销售利润脱节悖论。比如,据报道,在这次猪肉价格持续上涨过程中,不少地方的农民反映收益没有太多增加,原因在于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源于生猪供应量短缺,而生猪养殖前些年投入大产出小、“赔本赚吆喝”,严重伤害了养猪户的积极性。
虽然猪肉价格有所上涨,但相关上下游环节的价格也联动上涨。有位家在农村的网友就指出:亲戚家里准备买猪回来养,一打听一头猪仔要20元/斤,小猪仔都买不起,还养什么猪啊?其实,在饲料、养殖相关设备等环节的投入也在加大,这就相应抵消了肉价上涨带给农户的表面收益。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全国有25个省份先后发生猪蓝耳病疫情,全国一些严重暴发此病疫的地区,猪的总量下降了60%。这暴露出目前农业公共防疫应急机制的某些缺陷:有关部门尚未对相对分散庞大的农户进行更有针对性、覆盖面更广的防疫技能培训,相关投入也似乎不足。如此一来,突如其来的疾病“天灾”就可能让整个猪肉供应链条瘫痪。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初级化阶段,以及先天条件的制约,养殖形成规模效应、类似于美国农场主式的现代农业供应者并不多,也缺乏大型的农户联合经营体,以畅通的交易渠道乃至对政策的公关影响,来充分表达该群体立场,保证其利益。于是,零散的农户各自为战,在与生猪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的谈判中处于下风,无法获得更多的定价自主权,就会出现利润大头被他人所占有的尴尬局面。
因此,政府除了进口一定数量的国外猪肉,满足当下市场需求外,更需建立一套农业保护长效体系。除了有效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贸易救济措施,防止进口激增对农业产业的冲击外,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人口的直接补贴力度、以及形成更能促进农业发展的保护性政策,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专业指导。政府还应通过义务教育普惠与职业教育普及,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强化其“造血”功能。
同时,建立更系统化的农业公共卫生改进与应急体系,保障农业的脆弱生态平衡。
进口美国猪肉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农业存在的隐忧,但只要政府坚持对农业的一贯重视,对以往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革新,继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投入,在消费者需求与农户利益之间达成动态平衡、良性互动,肉价就有望逐步平稳着陆,民众也不会对一次正常的国外猪肉进口有如此大的情绪反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