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女十年成白领 感恩二字她最懂
十年前,本报报道一孤女在浓浓的社会关爱中圆了上学梦;十年后,她自强自立,加倍回报社会
近日,湖北5名大学生因“不懂感恩”被资助人取消资助,一时间,如何才算是“感恩”,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而在广东,有一个“感恩”的标本:10年前,本报报道了一个孤女小莲(化名)因为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得以完成学业的事迹;现在,小莲通过热心人士的爱心接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完成了本科学业,成为一名自立的白领。更关键的是,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尽其所能地回报曾经帮助过她的人,也回报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十年前在关爱中圆了上学梦
昨天是星期四,小莲踏上了去肇庆的旅程。
小莲深深记得,这一天,是妈妈的生日。“好几天前,我就请好了假准备回去为妈妈庆祝生日。”小莲说。
小莲口中的“妈妈”,是肇庆市的退休警察石晓阳。十年前,石晓阳无私地资助小莲,认她为“干女儿”,节假日接她回家,无私资助她上学的费用。十年后的这一天,她们照了一张温暖的照片——已是一名公司白领的小莲,和石晓阳互相依偎,脸上满是笑意。
十年前,本报曾经刊登过一张照片,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独自在宿舍中,背后是一个小书橱,眼神中充满坚毅。
看着发黄的旧照片,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
十年前,当家住阳春市陂面镇的小莲拿到广州某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却愁眉不展,而她那年迈的祖母已经泪流满面。小莲的父亲在她年幼时就已不幸去世,母亲远嫁他乡。16年来,小莲一直与老祖母相依为命,她刻苦读书,终于以772分的中考成绩考进广州某中专学校。然而,1750元的学费、上学的路费,还有入校后每月的生活费,这一连串费用对小莲和老祖母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该怎样解决呢?小莲只能暗自流泪……
小莲无钱上学的消息传开后,乡亲们纷纷向她伸出援手。陂面镇委、镇政府的干部在一次会议上为她捐出现金1100多元;阳春团市委也给她送去了500元;还有她的邻居及村中的叔伯婶母,也你20元、我50元或借或捐给她。终于,一个学期的费用基本解决了,小莲得以踏上求学之路。
本报于1997年9月对小莲遭遇的报道——《孤女圆梦泪满襟》一文见报后,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小莲的命运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一位华南农大的贫困山区学生来信称,他愿将每月30多元的伙食补贴转寄给小莲;中山市的刘先生,其妻子原来每月资助小莲100元,在妻子不幸因白血病去世后,刘先生继承妻子遗愿,继续资助小莲。
石晓阳,就是在看到本报的报道之后,来到学校,认小莲为“干女儿”。
1997年9月14日,南方日报社的代表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到学校看望小莲,并给她留下了“自爱自尊自强,坚持学业到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搞好学习,回报社会”的赠言。
十年中勤工俭学自强不息
现在的小莲,已是一家法资公司的翻译。回首十年,她对记者说:“正因为人家这么帮我,我才要更加努力地去拼搏!”
小莲对记者说,她2001年中专毕业之后,当年便参加了成人高考,并考进了广东警官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两年的大专生活结束之后,她走上了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她报读了夜大的英语专业。四年之后的现在,小莲已经拿到了大学本科学位,工作上也得心应手,成为了公司的业务骨干。
“这么多年苦不苦?”记者问。
“心里的压力很大。因为有那么多的好心人帮我,我才要更加刻苦,不能辜负人家。”小莲回答。
与小莲共同走过那段勤工俭学日子的师生,都对她赞赏有加。小莲的中专同学说,每天清晨,学校的同学都会在校道上见到一位女孩在认真地打扫卫生;到了周末,他们又会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同一位女生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不时还会抽空拿起书本认真阅读。她就是小莲。为了生活费用,她一直勤工俭学。
说到小莲的学习成绩,班主任许老师连声称赞:她平时的成绩在班上排前三四名,经常获得学校的奖学金。许老师说:“晚自修7时30分才开始,而小莲一般6时多就进教室开始学习了”。
小莲的“妈妈”石晓阳也对记者说:“小莲这个孩子工作非常认真,经常加班加点,我有时也劝她不要太劳累了。”
十年后心存感恩化为行动
昨天,小莲对记者说,很多曾经帮助过她的人都没有留下姓名,就算想回报也找不到了。“我不会刻意地去找。对于身边的人,我会加倍回报。”
身边的人,最亲近的无疑就是从小拉扯大小莲的奶奶了。奶奶今年已有90多岁了,接她到广州住“不太现实”,小莲便委托远房亲戚照顾她,每隔一段时间就寄钱和补品回去,每年放假,小莲也尽量赶回家看奶奶。
与“妈妈”石晓阳的“情感之路”,是更让人感动的章节。
石晓阳说,1997年9月23日下午,她翻阅当天的《南方日报》,立刻被小莲的故事感动了。“当晚,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不能入睡。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阿婆拄着一根拐杖,顶着北风背着一个一两岁的小女孩,一颤一颤地跋涉在山路上。我担心的是,小莲的阿婆已经这么老了,一旦去世,小莲怎么办?”
第二天,石晓阳通过广州的114查号台,查到了小莲就读的中专学校的电话号码,“得知小莲是个勤奋、懂事、乖巧的孩子后,我决定资助她上学。”第三天早上,石晓阳化名“杨晓”给小莲寄去300元钱,那时,石晓阳的丈夫刚去世,她的生活并不宽裕。
1997年国庆节,石晓阳到学校看望小莲。小莲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石晓阳的情景:“妈妈请我到外面吃饭,不停地给我夹菜,询问我生活和学习的情况。与妈妈告别后,我泪流满面地站在宿舍门口,她回过头来看我时,我看到她同样在流泪。当天晚上,我就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对她说您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使我感到了母爱,我认您做妈妈,好吗?几天后,妈妈回信了,她说,其实,我的心里已经将你当作亲生女儿看待,你叫我什么都没关系,如果你觉得叫"妈妈"难为情,就叫我阿姨吧……”
十年的时间里,石晓阳和小莲经常以书信和电话传情。“光是4年中专时间里,妈妈就给我写了40多封信。”小莲读大专时每年6000多元的学费,石晓阳也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下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让石晓阳感到欣慰的是,她播下的爱心种子,也同样开花结果。
石晓阳说:“2004年我退休了,生日那天,一位花店的女服务员来到我家,将一束鲜花和一张生日贺卡交给我,贺卡上面写着:"妈妈,祝您生日快乐!永远健康美丽!"落款虽然署着我3个儿女的姓名,但均是小莲的笔迹。自从我老公1996年去世后,我就没有过生日,那次小莲专程从广州赶回肇庆来给我过生日,我非常高兴。”从那以后,小莲每年都要张罗着给石晓阳过生日。
“现在自立了,会不会去考虑如何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或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许多资助我的人,他们都不希望我回报,一个好心人还对我说,不希望我以感恩的心态和他交往。但我会以实际行动来感恩,参加工作没多久,我就参加了广州的义工组织,与我们家乡的孤儿罗建兆结成了助学对子。”小莲滔滔不绝。
“你自己是如何理解感恩的?”记者问。
“我想告诉那些有我这种遭遇的人,要自强不息,要自食其力,要心存感激,等到自己有一定能力时,要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小莲说。
本报记者 戎明昌 实习生 钟达文
报料人 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