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火,殃及鱼池,有一大群朝臣不分好歹,墙倒众人推,起着哄的纠弹刘若愚,结果他被谪充孝陵净军。更惨的是,后来皇上在查实高攀龙等七人被诬致死一案时,发现此乃系李永贞索取苏杭织造李实空白印纸架词虚构而成,于是李永贞被立即斩首,刘若愚则被处斩监候。刘若愚无处申冤,有谁能够听他的。真正的魏忠贤的死党司礼太监王体乾、涂文辅等人,靠着自己原来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从家里拿出大把的黄金,不只是给了朝廷,还给了办事的官员,结果一个坐牢的都没有。
所以刘若愚才感自己很冤。为了给自己伸冤,为了最终能够向历史伸冤,他决定只有像太史公司马迁那样,蒙辱著述,发愤著书,呕心沥血,他要把自己在宫中的所见所闻所历,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因为他的这个记录,包含了为自己伸冤的愿望,所以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反映魏忠贤死党们的各种活动记录。
除此之外,书中还记录了大量的宫中生活的细节,这是为正史所忽略的。为什么正史会忽略生活的细节,因为写书的人根本就没有这种生活亲历。我很喜欢刘若愚的这本《酌中志》,因为历史在他那里是活生生,是和他的生命息息相关,历史于他是有血有肉的。从崇祯二年开始,到崇祯十四年,刘若愚陆续的把自己的生活亲历,写成了眼前的这部《酌中志》。过去按照正史的观点,也就是按照中国历史上的四部分类法,它属于杂史,也就是说它没有正史的地位,就是到了现在,许多文字谈到它时也还是这样给它定位。实在不应该。刘若愚最后果然获得释免,从处理刘若愚这件事上看,崇祯政府还是比较好的,它毕竟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尽管它让刘若愚受了不少的冤屈,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好的结局。
《酌中志》一书中记载了大量明朝北京以及宫中的生活风俗,宫廷内幕,和有关晚明时期皇帝、后妃、宫女、太监们之间的各种矛盾的历史资料,最为重要的是书中的卷十八《内板经书纪略》为我们今天了解明代内府到底刻了什么书,刻了多少书,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菜单。它还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明代太监的文化水平到底什么样。明代太监平日都喜欢看什么书,刘氏说:皇城中有学问的,读《四书》、《书经》、《诗经》、看《性理》、《通鉴节李》、《千家诗》、《唐贤三体诗》。“习书柬活套,习作对联”,另外看看《古文真宝》、《古文精粹》就够了。十分聪明又有志者,看《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圣学心法》、《纲目》。除此之外读读《说苑》、《新序》。亦间及之。《五经大全》、《文献通考》。这些书“皆内府有板之书也”。
当然书中讲得最多的是阉党魏忠贤专权的内容,刘若愚在《自序》中明确的说自己写书的目的就是为自己辨冤。
《酌中志》有明、清抄本很多,书的卷数也都不很一样,文字之间有些出入,可见这些本子都不是刘若愚的原本。明朝末年吕毖选录了《酌中志》卷十六至卷二十,改定为五集,书名改为《明宫史》。《四库全书总目》里面说:“清高宗弘历在内殿丛编中,检逢是帙,“特命缮录斯编,登诸册府,著有前代乱亡之所自,以昭示无穷。”可见清朝的统治者是很重视这部书的。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库藏有清康熙内府抄本《酌中志略》二十二卷,书中删去了原卷二十一《辽左弃地》和卷二十四《黑头爰立纪略》,及其原书中一些“违碍”字句。199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以清道光二十五年《海山仙馆丛书》本为底本,以故宫善本清康熙内府抄本进行校对,出版了点校本《酌中
志》,是目前最为接近原书全部内容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