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纽约9月3日电 (记者王建刚)虽然近期美国媒体充斥着对中国产品的负面报道,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日益紧密的国际分工协作正使更多的美国消费者对商品淡化产地概念。
记者2日在纽约一个大型购物场所进行了采访,许多接受采访的消费者认为,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虽然许多商品的产地标签上写着“中国制造”,但实际上是“世界制造”。
在被问及对中国产品的印象时,银行职员戴维·维内说,他购物时很少查看产地标识,他只注重商品的质地和款式。记者问他是否注意到一些关于中国制造的产品被召回的报道,维内说,虽然报道中提到的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但他认为,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很难界定哪些产品是完全由某个国家独自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许多产品其实是国际分工协作的结果。
顾客马克对此也有同感。他说,他并不清楚他家中具体哪些用品产自中国,虽然“数量肯定相当大”,“但我很清楚,许多产品是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品牌与设计理念加上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成果”。
一对老年夫妇告诉记者,很久前当第一次买到产自“遥远的”中国的商品时,他们感到十分新奇,并逐渐发现中国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制造的商品在外观、款式和质地上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优于后者。他们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来自中国的商品,我们对产地标签已经不再关注了。”
但也有消费者有比较强烈的产地意识。一位日本移民说:“我在日本时就喜欢购买中国的商品,它们确实比发达国家生产的便宜很多,而且质量也不逊色。"中国制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顾客都注意到了有关“中国制造”的负面报道。虽然他们承认其中有美国媒体过分渲染和夸大的因素,但他们认为,确保产品质量应当是厂家和经销商必须牢记的最重要的信条。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