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建
人物档案:周正环,52岁,1975年参军入伍,现为上海金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监护二队民警。
上海金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监护二队。宽敞明亮的监控室内,民警周正环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眼前的18台监控大屏幕。
只见他轻点鼠标,时而切换镜头,时而推拉场景。他的监控范围,是黄浦江龙吴港绵延三十多公里的码头,每天停靠在这里装卸货物的外国货轮超过二十艘。
如今的执勤条件和以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我20岁那年参军入伍,成为上海边防检查站的一名战士,这一干就是32年。这些年来,我目睹了中国和世界各国港口贸易的迅猛递增,见证了边检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早些年我的执勤岗位是在白莲泾、董家渡码头,现在那些码头早拆了,都建成滨江景观的商品住宅楼了。那时候执勤基本上靠“人海战术”,码头上每艘船的舷梯旁,都有战士日夜把守,严格检查上下船人员的证件。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夏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我们在船边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这叫“梯口监护”。对于暂不靠岸、停泊在江中心的货轮,要派几个战士上船,这叫“驻船监护”。这期间我们和船员们同吃同住,短时两三天,多时二十多天,中途不能下船。有一年夏天,“驻船”任务来得急,我和一位战友连替换衣服都来不及取就登船上岗了。一星期以后下船时,那身衣服简直没法看了。
现在,“梯口监护”和“驻船监护”都取消了。2002年,我们花了一百多万元,建成了先进的监控系统,执勤条件和三十多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以前我们这儿有七八十名边检战士,现在总共才十多名民警。
老周说着,将一台监控摄像头对准了停靠在几公里以外上海氯碱化工码头上的巴拿马籍货轮“福海”号。随着镜头渐渐推进,两名站在甲板上说话的船员身影由小到大,由模糊到清晰,五官表情被定格在屏幕上。
现在坐在这里就可以看到,码头上情况正常。如果发现有可疑人员,我马上用对讲机通知正在巡查的民警,民警一两分钟便可赶到现场进行处置。两年多来,我通过电视监控及时发现可疑情况四十余起,其中十余起查明属于违法违规案件,边检机关依法对违法人员进行了处罚。
刚当边检战士时,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外语更是一窍不通,为此还曾闹过糗事。1978年的一天,我登上一艘外轮开始值勤时,突然感到肚子疼,却苦于找不到手纸。情急之下请一名路过的外国船员帮助,可怎么比划他也不懂我的意思,最后他可能误以为我是索要钱财,居然拿出一叠花花绿绿的外币要塞给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如今,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一般的英语对话已经不成问题,此外,我每年还要参加单位里的办公自动化、岗位技能等业务考核,每次也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2005年,上海边检总站举行正规化建设达标活动考核,作为队里的“老大哥”,老周连续几周都和大家一样在队里进行封闭学习。不当班期间,他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苦苦钻研,不懂的就到处求教。等到理论考试成绩一公布,老周的成绩名列前茅,不少大学生居然都不是他的“对手”。在学习了电脑信息化管理知识后,老周自行设计了一个简单的Excel表格来记录监管船舶信息。其他民警受到启发,根据工作情况不断地对这一表格进行升级和优化。如今,这一表格已经从当初纯文本的“个人版本”升级到彩色立体的“集体版本”了。现在,通过老周始创的这套船舶信息动态表,配合电视监控,队里做到了船舶实际出入境动态的实时掌握,杜绝可能出现的差错,为外轮的监管工作上了道双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