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界苦行僧”的现实难题
杨忠明:
代课教师的尊严
杨忠明不忍心孩子们翻山越岭去邻村上学,哪怕是生病了,他也在床上教学。
告别隆九金,记者又远赴保靖县师资比较缺乏、地理位置十分偏远的吕洞山区。
53岁的代课教师杨忠明是该县水田镇排棒村小学的校长,26岁那年高中毕业后,他就一直在这里教书。
在“一人一校”坚持了23年后,2004年,这里由三个自然村合并成“片完小”,但公办教师还是派不下来,四个年级,三名教师都是代课教师,三四年级只好采用复式教学。
杨忠明老师刚接手学校时,教舍里连课桌都没有,他搬些砖头当课桌,从家里找几块木板钉在一起,漆上黑漆就算是黑板。
从1982年每月30元涨到现在400元的月工资,杨老师也经历了很多酸苦。
“孩子们太可怜了,为了他们未来的希望吧!”当妻子要求他像别人一样去打工养家糊口时,杨忠明总是用这句话说服她。杨忠明不忍心孩子们翻山越岭去邻村上学,哪怕是生病了,他也在床上教学。
冬天,教室窗户破了,连黑板上都结冰,他要用火融化,然后帮孩子们一个一个点上炭火,自己却站在讲台上冻得像木桩。
杨老师有两个儿子,微薄的工资根本不够家用,从1998年开始,妻子就去附近的花垣县当保姆挣钱养家。
贫穷考验着这位乡村代课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大儿子杨洪波升初中时,需要一大笔学费,杨忠明决定暑假跟几个村民一起远赴长沙郊县当“稻客”,替别人收割稻子,80元一亩。
1998年暑假,为了多挣点钱,他特意带上年仅14岁的大儿子,儿子死活不肯去,反问他:“这么热的天,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家玩,为什么我还要出来干重活啊!”杨忠明气极狠狠地打了儿子一个耳光,这是他第一次打儿子,继而又捧着儿子的脸颊抱头痛哭。
这一趟父子俩挣了800多元,在偿还五六百元债务后所剩无几,眼看9月1日开学临近,杨忠明含泪决定让大儿子辍学,杨洪波在家放牛放羊,呆了三年后就出去打工了。这成了杨忠明一生的痛。“那个时候,看到别的小孩从学校回来,而我的小孩从山坡上回来,我的心如刀割啊!”
杨忠明的学生石力刚考上了湘潭大学,这几年每到过年都会提点礼品来看他,学生没有忘记他,这让杨忠明感到十分高兴。他说对教书和孩子们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周末他都要习惯性地到简陋的学校里看一看,然后很满足地离开。今年,在外打工的儿子给他买了副老花镜,他很喜欢,“转不转正无所谓,我要教到眼睛看不见东西为止。”
同行的中心完小校长龙白明说,“杨忠明老师很负责,也很敬业,每年学区班级统考成绩评比都排在前三名,甚至比一些公办老师的还要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