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告知”内含的公共文化服务
“告知”与“提示”是城市现代化水准的重要标志
文/沈望舒
作为适逢奥运临战之年的北京市民,近日见到了令自己为所居城市颇感难过的现象:在有着“中华第一街”之称的长安街中心路段沿线,相遇多起伸手叫出租车的外地游客和“老外”徒劳地尝试“打的”。
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地或外国宾客,有多少人知道北京执行空驶出租车不能上长安街、也不得沿途上下客人的规定?一路上未见相关展示人文关怀的醒目提示,比如用双语、多语介绍规定,比如疏导需要乘坐出租车者进入南北向道路,在方便处设置候车区等等。这一切缺位的结果,留给八方访客的只是硬件设施现代光鲜的大道、执勤人员密度很大的核心街区、出租车如过江之鲫的干线马路,但却人情味稀缺而且极为不方便的印象。
“告知”与“提示”是城市现代化水准的重要标志。造访日本的人们常有的感受,就是无所不在的“告知”话语和提示内容,大到区域、设施、设备的功能,小到每一物品的使用程序、方法。他们就是通过周到的“告知”传播着必要的、科学的、有时甚至让博学者或成年人觉得稍显多余的知识。就连路上井盖也是如此。东京的消防井盖刻有消防员卡通形象,四角写上道名用于指路;避难所周边的井盖,既用箭头指示方向,还用颜色示意距离——黄色说明离避难所200米以内,红色为100米之内。
在欧美城市中,“i”标志的问询设施是让外来者尤其感到亲切的一道景观。“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的感觉,会在类似“告知”、“提示”的公共文化服务前消解不少。
“告知”实际上已经开始为我国有关方面所重视。日前有报道称:地方海关试点向入境者发放《外国人进入中国须知》,采用双语文本,依据入境者的不同目的,分述中国法律规定,提供手续路径,警示注意事项,明晰求助方法等等,从而让非中国国籍人士首先得到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引导,再者得到怎样做是正确、有效、便捷的方法关照,还可以避免由于无知、误解造成的麻烦。据说《须知》受到入境者普遍的欢迎。
“告知”的艺术化水准也开始有所改善。城乡粗暴野蛮词句飞扬的横幅和墙面标语明显减少,因地制宜、因景制宜的温馨话语大面积出现;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和旅游景区,不仅自觉清理、订正英语路标和提示语中的谬误,而且出现色彩鲜明、民族风格突出、惹人喜爱的卡通形象指示标志,在创造和谐美好环境氛围中平添了几分诙谐幽默的情趣。
当然,应该知道“告知”所传达的远远不止是具体事物。世界上据说有三千多种语言,专家称其中的八种文字能基本覆盖全球约70%的人口。如果我们能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其他举办重大国际性主题文化活动的地方入手,准确、艺术、规模化地使用这八种文字,当宾客们从机场、港口、车站入境,映入眼帘的将是包括本民族母语的欢迎语和指示标志,那么表现出的将是宾至如归的中国式的礼仪风范,同时也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彰显的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各个民族一视同仁、多元多样性文化普遍尊重的价值观。
世界的先进理念、先进文化总是从个别地方和局部人群发端的,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创造的经济建设奇迹已经使世人瞩目,如今若能凭借“告知”、“提示”之风的完善,开启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张扬,会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又一贡献。
公共文化服务是个大题目,其前提必须瞄准社会需求。所以着眼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大设施、大建设这些所谓的“大手笔”上,还应当看到大情感、远目标、深内涵。其着力点尤其应根据公民需求的多元性、丰富性和跨文化传播力、民族文化“软实力”等等要求,全面加以细分落实。
其中,完善“告知”体系,既是国家文化进步的“面子工程”,代表城市现代化脚步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建设,又是北京人文奥运“决战之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不妨从闻名遐迩的东西长安街做起,政府、社会、个人都采取一点“温馨行动”,在宽阔、壮观的基调上增添几许亲切的情感,散发一些人文的气息,为北京和北京人在文明程度上挣更多的“面子”,当然同时也是为国家和民族推广优秀文化做一份实事。□
沈望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