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乔本报记者杨克勤王飞达州城区红旗大桥下,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今年71岁的甘正义就住在小巷里,他是红旗路社区为数不多的“三无人员”,即“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扶养、抚养、赡养人”。
8月29日,记者来到甘正义家时,他与老伴王德玉正在吃午饭。
指着餐桌上的豆芽、丝瓜、回锅肉、卤鸭子,甘正义说,最近每天多搞了两样菜,要在以往这样子是吃不起的。
1956年,甘正义退伍回到达州,在一家国营餐馆上班,一干就是几十年。老人眯着眼睛回忆,“九十年代,我们单位垮了,我也差不多该退休了。可单位发不出退休金,你说怎么办?从1992年到1997年,我到一家个体小餐馆帮工,因没住房,所以吃住都在店里……”
1998年,当地政府给甘正义安排了一
间小屋,他生活逐渐有了起色。甘正义想方设法把小屋隔开,弄了个上下铺出租,“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做小本生意,有了点收入,每天可以弄个菜将就着吃”。
2003年,经社区干部牵线搭桥,甘正义与时年61岁的王德玉结为夫妻。从那时起,当地政府对这个低保家庭给予较多关注,去年8月,免费为他们家安装了天然气,改变了老人一直拾柴、烧煤炭的状况。两位老人生活在一起,在吃的方面稍稍讲究了些,每餐基本保证有个一荤一素。
不过,几个月前肉价、菜价开始涨,两位老人的生活又紧了些。“我们只好每顿吃一两个素菜,再加个小菜汤,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让甘正义高兴的是,7月中旬,达州市、县两级财政拨出675万元,对全市城市低保家庭和领取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13.49万人,一次性给予每人50元的物价补贴。“现在好多了”,甘正义指着餐桌上的各种菜肴:“这不,连菜都多了两样!前不久,区上、办事处,还有社区领导都给我们送来现金和大米、清油……我们俩人现在还没吃完呢。”
甘正义算了一笔账:现在他家每个月有270元的优抚金,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150元的低保金,“固定收入”570元,每月菜钱开销200元左右,水电气费开支最多不超过70元,在生活上没什么担心的。
背景资料
2003年,我省开展农村特困户生活状况调查,在此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启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从当年下半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全省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到去年底,全省176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低保全面建制。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农村低保对象185.78万人,累计月人均补助21.2元,比去年底增加30.28万人、人均提高补助水平7.1元;全省有城市低保对象166.83万人,月人均补助82.4元。
为确保物价上涨后城市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下降,我省决定从8月起上调城市低保补助标准,原则上在现行人均低保补助水平基础上增加不少于15元的补助。提高低保标准以后,预计将新增低保对象3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