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峡地区启动最大规模植物调查以帮助制订物种“保护表” 新华网重庆9月15日电(王金涛 张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批9名专家15日抵达神农架西坡——重庆市巫溪县白果林场,标志着中国三峡地区最大规模的植物调查工作正式启动,这也将有利于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一项重要工程,即对三峡库区25个县、市、区的植物种类进行全面调查,计划在三年内采集植物标本28000份。
根据委托合同,此次调查先期投入启动资金200万元,总负责人为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李振宇和李良千,将有60多名中国最好的科研人员参与调查研究,总顾问为王文采、洪德元两位中科院院士和兰科植物学家陈心启以及植物分类学家金义兴。
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植物标本馆馆长李良千说,此次调查是中国三峡地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范围最大、最全面的植物调查,将为制订三峡植物“保护表”提供权威参考,也有助于保护三峡地区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环境。
位于长江中游的三峡地区是中国亚热带植物富集地,被称作“古老植物避难所”和“植物区系交汇地”,是世界公认的物种起源地之一。
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后,最高水位抬高约60米,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只能生活在淹没带的珍稀植物濒临灭绝。
重庆市和湖北省的科研机构曾对三峡地区的植物做过小范围调查,保护力度也很有限,致使三峡植物保护成为前所未有的难题。
李良千介绍,此次调查将会发现新的植物种群,将丰富中国植物资源,促进医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发展。
他说,对处于淹没带的珍稀植物和新发现的植物,将被移植到三峡珍稀植物园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进行保护和研究;对不位于淹没带的植物,专家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种群,例如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来禁止人为的破坏。
目前,中国生产的一些新药都得益于新种群的发现,因此调查中如果发现药用价值的植物,也将在研究后进行医药产业用途开发。
科学研究表明,高等植物是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第一要素。随着三峡库区蓄水,通过保护植物来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研究三峡植物的中科院客座教授、重庆市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宇说,此次三峡库区植物全面调查意义重大,不仅是保护和维持三峡库区植物种群基因的重要工程,更是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对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的一项绿色环保工程。
另据有关人士透露,这个植物调查项目还将有助于研究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库区的植物生态系统的演化交替状况和趋势,并找出其关联度。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