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建功海疆
———记海军“衡阳抢险英雄群体”12名大学生军官
人民日报记者袁建达江山 新华社记者陈万军吴登峰
这是一曲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青春壮歌———
8年前,海军工程大学13名毕业学员乘火车赴南海舰队报到,途经衡阳时列车脱轨颠覆。
危难时刻,学员们自发组织起来投入现场抢险,抢救遇险伤员近百名、转移乘客200多名。年仅21岁的学员刘晓松在抢救乘客中壮烈牺牲。
这是一组用忠诚和奉献写就的青春诗行———
8年来,周国平、帅雄星、杨光、罗威、张广军、孙爱清、张孝春、刘海涛、汪宏伟、许永辉、李一华、靳文汉等12名“衡阳抢险英雄群体”成员,扎根基层,建功海疆,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回放
1999年7月9日,结束了4年紧张而快乐的大学生活,刘晓松等13名海军工程大学的毕业学员,意气风发地踏上了从武昌开往湛江的461次列车。
列车的终点,是他们向往已久的大海。明天,他们将踏上威武的战舰,成为一名海军军官。
22时48分,列车在驶入距离衡阳市20公里的茶山坳的一段弯道时,车头与车厢连接处突然断裂,12节卧铺车厢脱轨倾覆。
“大家不要慌,我是解放军!”一身戎装的周国平率先挺立在乱作一团的4号车厢。
“我也是解放军!”正在发高烧的刘海涛,一把掀掉裹在身上的西服上衣,露出洁白的海军服。
“我是解放军”,在13名学员分别乘坐的4节车厢里,几乎同时响起。他们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抢救乘客。
乘客官望芝无法忘记,刘晓松踉踉跄跄奔向列车的身影。她是事故发生后刘晓松第一个救助的乘客,得知她的女儿仍在列车上后,身负重伤的刘晓松又奋不顾身地钻进折断的列车,救出了她的女儿。随后,刘晓松站在折断列车的洞口一连救护了40多位乘客。而他却因为失血过多,一头栽倒在铁轨上,造成颅内大出血而牺牲。
翌日,情绪甫定的人们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救命恩人,但他们只发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医院记录:刘晓松被从拉断的窗口抛出车外,额头摔在石头上,伤口大出血,全身6处挫裂伤;靳文汉右眼角被行李箱砸开6公分长的口子,肌肉外翻;许永辉脑震荡,高压220,高烧近40摄氏度,随时可能血管爆裂;张广军右臂深度划伤,左脚指甲压碎,腰部组织大面积挫伤;张孝春头、脸、颈部多处挫伤,右手指关节脱臼;帅雄星腰部挫伤,右腿大面积皮下淤血……
此刻,他们已经踏上了南行的列车。沿着刘晓松没有走完的路,12名同学一路前行。使命
南海某军港,海碧天蓝。理想刚刚起步,但是征服大海的路却并不平坦。第一次踏上“佛山”舰机舱,许永辉左瞧右看,不知手该往哪放。
“豁出去了,一定要练就一身绝活。”许永辉暗下决心。他打起背包扎进战士的舱室里,白天钻进机舱摸管路,晚上铆在灯下看资料。老班长、老士官只要有一技之长,都是他的老师。
很快,许永辉在舰上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称号。在机舱舱底,他经常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就这样,许永辉练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爱拼才会赢,这同样是汪宏伟和刘海涛的人生信条。
一次实兵演习,汪宏伟所在的护卫舰虽然避过了蓝方密集的导弹攻击,但导弹爆炸后所产生的冲击波却使通信与供油等管路多处出现问题,致使红方舰艇痛失歼灭蓝方舰艇的战机。
管路,是舰船的“血管”与“神经”。如果管路被破坏了,即使指挥系统再先进,武备系统再强大,也只能任人宰割。汪宏伟决心,要把舰艇的“血管”和“神经”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汪宏伟对着管路图,一个一个摸过去,弄得满身油污,累得双腿肿胀,想跨过舱门都难。然而1年后,即使是闭着眼睛,他也能把各个舱室的管路图画出来。
刘海涛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岗位。为了迅速掌握专业技能,他虚心向工程师、部门长和老同志请教,并买回几十本专业书籍,从最基本的理论学起。如今,他已经成为单位的顶梁柱,承担的研究课题在全军评比中名列第一。建功
8年时间,张广军有1200多天在海上,先后参加了20多次重大军事演习、战备巡逻任务。
在一次军舰检修中,张广军突然从主机轰鸣的噪声中听到了一丝细微的颤音。“左主机4缸活塞环有裂纹。”他立即判明故障,要求修理厂更换活塞环。没有人相信他的话,仅凭着直觉是无法让专家信服的。他对主机故障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检查,最终决定采用压力法进行检测。果然,活塞环槽内出现了一条近20厘米的裂纹。
在“衡阳抢险英雄群体”中,周国平执行守卫南沙任务次数最多、时间最长。8年里,他先后6赴南沙,每一次都超过60天。
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波峰浪谷放飞理想。这是“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的共同追求。
2006年11月,大陆至某海岛的海底光缆突遭损坏。上级命令立即派专业舰船排查抢修。张孝春临危授命,负责5艘舰船的动力保障任务。在3个月的时间里,他磨破了3套工作服,在大风浪中排除大小故障300多起,确保了光缆维修任务的按时完成。期望
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学员在列车颠覆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抢险的壮举,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胡锦涛同志在一份内部材料上得知他们的英雄事迹后,连续两次作出批示,号召广大青少年向被誉为“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的13名军校大学生学习。
2007年7月9日,“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的12名成员又一次回到母校———海军工程大学。在刘晓松烈士雕像前,他们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萌发了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的念头。在信中,他们汇报了8年来珍惜荣誉、不负重托,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成长进步的情况。
7月20日,他们欣喜地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他们“牢记我军根本宗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光大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不断增强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为海军的建设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06年初,孙爱清以优异成绩从海军兵种指挥学院预提舰艇长班毕业。学成归来,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被安排到副舰长岗位上,而是被调到支队舰船修理所当一名工程师。他知道,支队装备正处于故障高发期,组织上把自己放在这个岗位上,就是希望自己为恢复舰艇在航率发挥骨干作用。
“只要你是军人,奉献就没有终点。”这是罗威对奉献的理解。他先后在4艘护卫舰任职,带出了4个先进集体;20多次随舰执行重大任务,次次保证舰艇动力无故障。
在军代表岗位工作的李一华,坚持“宁伤身体,不出次品”的标准,监造了数千件电子装备,交付合格率达100%。
帅雄星和杨光先后4次变换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每一次他们都服从组织分配,在新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双双被提升为护卫舰上的副政委。
“舞台可以简陋,但人生应该精彩;岗位可以平凡,但追求应该崇高。”帅雄星说出了“衡阳抢险英雄群体”成员共同的心声。(据新华社武汉9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