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不过,步行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也举足轻重。记者从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昨天举行的“公共交通周”活动现场获悉,上海中心城区步行交通规划已初步制定,将为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过街设施间距几何 步行是一种简单、省钱、健康的短途出行方式。不过,步行交通的比例在上海正有所下降。据研究,从1986年-2004年的近20年内,步行占整个出行总量的比重已从41.3%下降至29.2%。原因之一是,步行设施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而是片面强调机动车需求。
此次市政部门制定步行交通规划,着力推动“快慢分行”与“慢行改善”,为步行者创造更为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据一项对市民步行速度的调查,在中心城区双向8车道的道路上,如果过街绿灯时间少于30秒,就可能有15%的老人无法一次过街。合理的过街设施间距,可提高人们步行的安全感和舒适度。本次规划对中心城区各级道路与各类区域过街设施“最大间距”给出了建议。居住、商业、办公区域的干道过街设施间距最大不超过500米;学校正门、公交站台及轨道出入口,距干道过街设施的最大距离不超过200米等。
天桥还是地道 一项市民对16类过街设施偏好的调查显示,配备了电梯的地道和天桥最受市民欢迎,其次是红灯时间不大于60秒并设有安全岛的平面过街设施,再次是连接地铁或商业的立体过街设施。而车流量大的路中过街设施、红灯时间长于180秒的斑马线等,不受欢迎。
规划建议,应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人行过街设施形式。如:采用天桥或地道来跨越城市快速路;在轨道站、公交枢纽、商业办公区中,可结合相关工程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不具备建设天桥或地道条件时,则可在4车道及以上的城市道路上设置人行二次过街设施,并设置护栏等必要的防护设施或增大街角空间。
一体化交通更轻松 如今,构建“步行+公交+步行”、“公交+步行+公交”多种模式相衔接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已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此,本次规划建议,应积极构建结合轨道建设的步行交通系统,做到“干道过街”和“步行廊道”协同规划。今后,可以利用轨道站厅及其延伸通道,使进站乘客在过街前就融入轨道系统,出站乘客则在过街后再汇入地面交通,通过人车立体分流缓解地面交通压力;连通大型社区、商业中心、巴士枢纽、对外交通场站的步行廊道,则可用于缓解重要人行道的高峰压力。
据悉,除了有关行人步行交通的规划设想,市政部门还对非机动车交通和公交专用道制定了长远规划,以提高城市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李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