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河南特色村 胡家村靠收废品一村人走上致富路
上蔡县党店镇胡家村,在上蔡县城正东约30公里处。这个村只有600多口人,人均耕地不到1亩,是中原地带一个普通的村子。近几年,这个村靠着一种另类的方式,逐渐闹出了名堂:收废品。现在,村里10户人家里,至少有7户在外面收废品,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很多人还买了小轿车。 □今报记者 侯伟胜 通讯员 胡江涛/文图
这个村,盖起洋楼买得起轿车
9月11日中午,阳光火辣辣地照着,记者顺着一条红砖铺成的平坦小路,走进了胡家村。
村子里异常安静。记者经过时,躲在一家家大门后面的看家狗,接连叫起来。狗叫声,让村子越发显得寂静。“年轻人都出去挣钱了,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年人和在家上学的学生,这会儿也都已经吃过饭睡午觉了。”一个老人几乎是喊着对记者说,“只有到春节,去外面的人才回来。那时候村子里到处是大车小车,热闹得很。”“我们村总共600多口人,十户有七户都在外面收废品,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大连、西安、郑州等全国大中城市。别小看了收废品,那可是来钱的行当,我们村正是靠它致了富。”村干部胡付旗对记者说,“现在在我们胡家村,家里有个几万块钱的到处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还买了私家车。”
胡付旗告诉记者,靠着收废品,胡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伙子们还不到结婚的年龄,就有不少人提亲了。谁家的姑娘要嫁到胡家村,都要打听一下男方家里有几个收废品的。如果男方家在外面开有废品收购站,女方会更乐意让孩子嫁过来。“最近几年,我们村子里安装了路灯,整修了道路,和城市没什么两样。这些,都多亏了那些在外面收废品的村民的贡献。”胡付旗说。
收废品,一村人走上致富路
胡付旗说,胡家村的人出去收废品,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时在附近集市做生意挣钱不多,种地也挣不了几个钱,一些人开始到外面淘金,但是又不会技术,只能到建筑工地干体力活,累不说,钱也挣得很少”。后来,一些人开始拉着架子车,走街串巷收废品,虽然当时被人看不起,但比在建筑工地上干挣钱多。
眼看着在外面收废品的邻居很快发了家,越来越多的胡家村村民,把收废品当成了一条财路。甚至不少人放弃在家的生意,加入到收废品行列。“村民胡中华,本来是远近闻名的穷光蛋,亲戚见了都躲着走。后来,他到大连收废品,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装修了家里的房子,还买了一辆面包车。”胡付旗说。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很多村民在一些城市里,向家属院或单位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承包了废品收购,或者开起了废品收购站。村民胡新中,就承包了兰州一所大学的废品收购,大学里有2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每天扔的塑料瓶和书本就能卖好多钱。学校放假时,不少毕业生把书本卖掉,他又可以赚上一笔。一年下来,胡新中能挣6万左右,而这个收入,在胡家村出去做废品生意的人当中,还不算是高的。
挣钱了,要让孩子们更有出息
虽然收废品致富了,但胡家村的村民感慨也颇多:“啥活都不好干,我们收废品,更不容易。”
记者在胡家村采访时,正赶上胡新中回来办事。胡新中告诉记者,他知道经常和废品打交道,容易感染疾病。“有一次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对收废品的夫妻得了肺癌,因为他们呼吸了太多的灰尘。我吓了一跳,忙到医院做了个检查,知道自己身体没事后,才放下心来。后来,我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都要喝上两大杯白开水,清洗肠胃”。“我没有机会上完小学,吃了太多没文化的苦。现在,挣钱了,眼光要放长远点,不能让孩子没有文化。孩子如果没有文化,今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我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让他们将来比我有出息。”采访结束时,胡新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