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里河华声天桥市场,一名虫贩的摊前摆满了蛐蛐罐,还打出了“宁津虫”(山东蛐蛐)的招牌。 |
斗蛐蛐北京2万多老少爷们儿参与 挑选手 鲁地蟋蟀“个儿大、牙硬、善战”斗败本地货——(图)
山东蛐蛐蹦进京 虫贩月入超万元
分析:山东土质适合蟋蟀生长 种植业提供丰富 口粮超过一半 北京玩家赴鲁淘虫 10月1日将比赛
秋天是斗蛐蛐(蟋蟀)的黄金时节,北京城有2万多老少爷们儿都参与到这场“昆虫战争”中来。在十里河华声天桥市场、弘燕市场等鸣虫市场内,许多从山东进京的虫贩叫卖着以“个儿大、牙硬、善战”著称的山东蛐蛐。
这小小的昆虫为何能给人们带来如此多的乐趣?为了探寻个中原因,本报记者跨越京鲁两地,为您讲述关于蛐蛐的那些事。
调查·市场
山东大蛐蛐充斥北京城
在十里河的华声天桥市场,记者尚未走入销售蛐蛐的区域,就听到了一阵阵清脆的蛐蛐叫声。市场内23家销售蛐蛐的摊贩都声称自家的货是山东蛐蛐。每只的价格为五六十元,而“本地货”的价格则为10元左右。
山东“选手”进京还带来了不少“家属”,市场上还有大量的“三尾”(母蛐蛐)出售。
据商贩们讲,北京的蛐蛐个头太小,山东蛐蛐“看不上”,不愿意和北京蛐蛐“谈恋爱”,于是许多要给蛐蛐“过蛉子”(交配)的人还要专门购买山东的“三尾”。
记者随后在弘燕市场、官园等其他花鸟鱼虫市场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这些市场的管理人员向记者证实,每年此时都会出现山东蛐蛐热销的情况,在北京鸣虫市场,山东蛐蛐已成为“流行货”,北京蛐蛐则出现滞销。
调查·利润
忙活一个月能赚上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市场上的虫贩大都是山东人,主要来自山东宁阳县、宁津县、聊城市一带。
尚冠军是山东宁津当地一家服装店的老板,现在正是生意淡季,他也加入了贩虫的队伍。
“我们村里的集是5天一次,到了立秋,集上都是卖蛐蛐的,我们那里几乎每家都抓蛐蛐。”尚冠军说,每年他都要收购数百只蛐蛐,之后用小铁罐将蛐蛐分装后进京销售。
忙活一个月,尚冠军能赚到万元以上,如果自己能逮住极品蛐蛐,一只蛐蛐就能卖到千元以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秋天,很多山东虫贩都能达到老尚的收入水平。
调查·名声
家住劲松附近的老赵斗蛐蛐已有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七八年前山东蛐蛐火了起来。因为在各种比赛里获胜的大都是山东蛐蛐,现在几乎人人都认山东蛐蛐。
“个儿大、牙硬,而且斗起来还机灵!”在采访中,很多玩家都这样评价山东蛐蛐。即使个头一样大,本地蛐蛐也斗不过山东蛐蛐,有人甚至笑称:“如果谁手里没有几只好的山东货,那就不叫玩蛐蛐。”
调查·分析
一方水土养一方虫
中国宁阳蟋蟀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强介绍,山东蟋蟀善斗、剽悍的个性和当地的土质、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东省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区,当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地表植物茂盛,加上发达的传统种植业,为蛐蛐提供了大量的“口粮”,这就具备了蛐蛐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数量上要远超北京。
“宁阳一带土质为钙质褐土,含钙量高,蟋蟀长得更大,骨架更结实,牙齿更大更坚硬,在争斗中常处于上风。”刘德强说,特别是秋天,在交配期间,蛐蛐的争斗意识非常明显,经常为争夺配偶与对手大打出手。
玩家动态
上万“虫友”奔山东淘虫
据首都鸣虫协会秘书长赵伯光介绍,目前北京有2万多名蛐蛐爱好者,以中老年北京人为主,还有一些热衷斗蛐蛐的30岁左右的年轻人,只要一有闲工夫就“斗”。
在这些人中,有超过一半的发烧级玩家除了在北京买蛐蛐,还专门跑去山东淘虫。
据赵伯光讲,淘虫地集中在宁阳、宁津、聊城等地,其中泰安市宁阳县泗店镇的蛐蛐特别有名。
“赛事”介绍
各地斗蛐蛐比赛
赵伯光告诉记者,蛐蛐好坏与品种、斗前训练有直接关系。每年,各地的鸣虫协会都会举行比赛,时间大都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今年8月20日,在宁阳县泗店镇举办的蟋都中华斗蟋文化研讨会上决定,为了弘扬中国蟋蟀文化,宁阳县定于每年9月6日至9日,举办中华蟋蟀友谊大赛,以大赛为载体,组织开展中华蟋蟀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
国庆节当天,在北京十里河程田古玩城4层,将举办北京第20届京城斗蟋蟀友谊赛。顶尖高手将在此项赛事中切磋技艺。
律师说法
斗蛐蛐娱乐为主
北京大地律师事务所的卿律师认为,斗蛐蛐和打扑克牌、打麻将一样,如果群众把它当成一种游戏,就属于普通的娱乐活动。比如,蛐蛐迷之间举行友谊赛,获胜者获得奖品,这与赌博是有本质区别的。
卿律师表示,如果组织者在一开始就规定了赌注和每一局的获胜方价格的话,就具有了赌博性质,公安机关会介入并严惩组织者。
关键词:蟋蟀
蟋蟀种类繁多并非都善争斗
蟋蟀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实际上蟋蟀的种类繁多,并非都善于争斗。
斗蟋好斗,因为这种蟋蟀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一旦在自己周围出现了雄性同类,即使比自己个头大也会扑上去撕咬一番。
养蟋蟀始自唐朝
中国人养蟋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一开始主要作为听叫的宠物,后来才发现蛐蛐好斗的性格。
五代王仁裕所著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里面的《促织》就是讲找蛐蛐的故事,由此可见,斗蟋蟀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皇帝还是平民,都参加到斗蛐蛐的队伍中。
秋天,正是各地玩家开展斗蟋蟀比赛的最佳时期。
资料提供:中国宁阳蟋蟀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强
法制晚报 本版文并摄/记者张颖川梁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