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南阳市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这些人物就包括检察官杜东翔。对于杜东翔,当地百姓谈论最多的是他的办案故事。
一名检察官何以获得如此高的口碑?采访中,记者得知,其实这其中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百姓认可的就是他力主公平与正义的形象。在23年的检察官生涯中,杜东翔办理了近2000起案件,没有一起错案。群众满意,被害人满意,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杜东翔是南阳市宛城区检察院检委会委员,曾先后4次获得政法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6次荣获优秀检察官称号,4次获得优秀公诉人称号,5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次荣立个人二等功。
在身患肾功能衰竭、做了肾移植手术后,他仍忘我工作。
同事叫他“杜闷子” 因为平时沉默寡言,杜东翔被同事起了个雅号——“杜闷子”。
“问问专家去!”每当在工作中碰到疑难问题,无论是案件的侦查,还是法律的适用,同事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个“杜闷子”。
1984年春天,毕业于内乡县师范学校的杜东翔从南阳市劳教所调入当时的南阳县(即今宛城区)检察院任书记员。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他感到工作力不从心,从此他选择了自学法律的奋斗、拼搏之路。
他一边跟着老干警办案,默默从实践中学,一边抓紧一切空闲时间阅读业务书籍。到检察院的前两年时间里他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也没有打过一次牌、下过一盘棋。不论是平常还是节假日,晚上睡觉没有早于12点的,除了办案,就是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杜东翔有强烈的求知欲。税务、土地、交通、烟草等行业知识,都成了他钻研的对象,特别是法律的修改、人大的立法、“两高”的司法解释,只要一颁布,他就第一时间学习研究,并以最快的时间发布在院里的局域网上,与同事们交流。
别看杜东翔性格“闷”,但参加学习和业务比赛他却很活跃,很“高调”:
——2002年,该院普及计算机知识时,年过40岁的杜东翔第一个报名学习,成了该院第一批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检察官。几位新招的年轻人说:“他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和我们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水平差不多。”
——2004年年底,南阳市检察机关业务技能竞赛时,由他组团参加比赛,荣获团体一等奖。
——2006年,在南阳市检察机关全员业务技能竞赛中,他被评为“十佳”业务管理监督员第一名。
办难案,领导总想到他
23个春秋,杜东翔在检察院这个小圈子里,工作变动了4次,批捕、公诉、反贪、业务管理他都干过,不管当领导还是当干警,他的工作都拔尖。因此,有了难办的案件领导想起了他,有了难干的活领导想起了他,而他每次都是尽力把任务圆满完成。
2003年初秋,南阳市纪委转到宛城区检察院一份群众举报,反映市林业局某些领导在长江防护林项目中,有贪污、挪用公款等不法行为,责成宛城区检察院查办。由于该案涉及“高层领导”,又是纪委转办,时任宛城区检察院检察长的张科首先想到了杜东翔,于是对其他领导说:“让"闷子"办这个案,我们放心。”
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案件,杜东翔刚刚接到案件,手机就接二连三地响起来,有自己的同学、老乡,也有朋友、亲戚,还有熟悉的分管单位的领导。大家众口一词:“多多关照,一定重谢。”“杜闷子”上火了,他把手机一关,来个清净。谁知那些打不进电话的人就跑到院里,跑到杜东翔家里……
“你说你的情,我办我的案。”杜东翔以一贯的态度应对这一切。
接到案件的第二天,他就和一个同事出发了,深入到各县市区了解长江防护林项目的落实情况,从实地取证。国庆节他没回家过,连续跑了三个县,200多公里,获取有价值证据30多份。
在调查取证的那些日子里,他白天忙于找人,夜晚忙于梳理证据,思考新的侦查方案,饿了,用纯净水下方便面;困了,伏案休息。那段时间,他常常昼夜不分,有一次一干就连续工作了21个小时。
2003年12月2日,他们终于将此案侦查终结,后来两名主要被告人均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现任南阳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张科在评价此案时说,“这是一个重案,很难办,但"闷子"把它办成了,不但给群众一个圆满的答案,也树起了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这个成功是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