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耿彩琴 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北京市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要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家家都有一本账,记得无非是钱的一进一出。北京财政的大账上,也有令人振奋的一进一出:
一进是:2001年至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361.6亿元,年均增长25.1%。
一出是:2001年至2006年,公共领域投入总额达到4204亿元,年均增长26%。
从数字上看,26%大于25.1%。在现实生活中,北京公共领域的支出超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北京市政府口袋里的钱,分分都花在了刀刃上,用在上学、看病、住房、就业、社保、出行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上。
医保制度已覆盖全市95%的城镇户籍人口
18岁的高三学生小磊今年成了北京市第一个享受“一老一小”医保待遇的患者,在他放化疗花费的18万元中,医保将为他报销12万多元,这让家庭经济困难的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上大学的决心也更坚定了。
北京分别从今年9月和10月起,学生和婴幼儿每年交纳50元,医疗费用超过650元,超出部分报销70%,当年累计报销的上限是17万元;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只要交纳300元,治疗费用超过1300元,超出部分将由保险基金报销60%,最高可报销7万元。为启动“一老一小”医疗保险改革,北京安排财政补贴4.2亿元,将全市城镇近180万无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和学生儿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医保制度已覆盖全市95%的城镇户籍人口。明年将把其余没有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和劳动年龄段内的其他城镇居民即最后的5%户籍人群纳入医保范围,做到无缝覆盖。
为解决“看病贵”,北京2006年和2007年共投入资金8亿元,通过全市集中采购,实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常用药品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信息监管”的管理模式,实现社区医护人员“吃皇粮”,让药价降下来。
新增教育经费的70%向区县倾斜在教育投入方面,2003年至2006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达到767.9亿元,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自2005年起,在保证市本级教育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北京市全面落实了新增教育经费的70%向区县倾斜并重点用于农村的政策,引导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支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办学条件达标等项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了公共教育的均衡发展。
公共财政还在不断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市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低于70%。2006年起,每年设立10亿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运用财政资金和政策手段,支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农村低保正常的增长机制,北京市自2002年建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目前全市已有8.1万农村低收入居民享受低保政策。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区县统筹管理。提高补贴标准,支持全市268.2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合率已达89%。
支持公交发展财政投入年均增长52.9%
“我这张卡充了100元钱,都用3个月了,连坐8字头的公交车都能打折。”和这位家住青塔的刘女士一样,无数市民都感觉到,出门坐公交省钱又方便。这是政府倾力打造“百姓”公交的成果。地铁开新线、IC卡打折、公共汽车更新、盖封闭站台……老百姓出行有关的大事小情,桩桩件件都有政府财政资金出力、撑腰,“公交优先”的概念实实在在地反映在财政投入的账面上——
2004年—2006年,财政资金对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投入达到241.2亿元,年均增长52.9%。2007年,安排公交补贴41.5亿元,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认真落实公交低票价政策,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努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安排市级财筹资金80亿元,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整体水平。
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上,凸显了政府为民理财。财政资金花出效益、花到“点”上,使广大市民更多、更好、更真切地感受到公共财政投入带来的变化。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9.8%,今年预计将继续投入九成资金支持公共事业建设。RB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