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恐怖文学在国内热了数年了,今年,随着恐怖文学创作的两位代表性人物周德东和蔡骏的新书出版,恐怖文化再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据报道,有“中国恐怖小说第一人”之称的周德东,在北京某书店签售新作《奇门遁甲》时,一小时售出100本,虽不能和于丹8小时签售一万本的纪录相比,但除却一枝独秀的名家通俗历史书,也算得上畅销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蔡骏的新作《天机》以“季”的形式出版,共分成四“季”与读者见面。在周德东和蔡骏的新书掀起“恐怖、悬疑”新一轮热潮的同时,盗墓小说代表作《鬼吹灯》在畅销排行榜上余威未了,前段时间被媒体冠以“后宫小说”名义评论的“穿越作品”也尚有开发余地。恐怖、悬疑、盗墓、穿越等各种类型小说构成了文学体系和图书市场上最为独特的风景。
针对恐怖文学热,媒体上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恐怖文化是正常的社会需求,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原始体验的自动复归,不应一味否定恐怖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警惕恐怖文化的泛滥,谨防其成为社会心理毒瘤。应该如何看待恐怖文化包括类型文学的持续走热?这还是目前一个不能有定论的问题,但类型文学图书、相关影视作品的层出不穷,已经证实市场的需求,轻言封杀、剿灭都是不现实的。如何让类型文学繁荣而不是泛滥,如何让它服务于读者而不是造成社会心理的混乱,应该有好的方式来进行规范和引导。
曾提出过给恐怖小说分级说法的周德东认为,“恐怖小说虽然是一种类型文学,却一样要担当起文学的责任,对读者负责。要关注社会,关注人性……”一些从事恐怖文学创作且有影响力的作家和评论家,也在不同场合表示,恐怖文学不是地摊文学,要严肃创作态度,为其赋予更多的文学价值和阅读价值。这些作家的担忧不无道理,受类型文学热卖的影响,跟风出版、粗制滥造现象普遍,市场充斥内容低俗、血腥、变态、猎奇的图书,这些图书的创作者很多来源于网络,缺乏扎实的写作基础,他们的蜂拥而上,降低了类型文学的整体品质。
类型文学的责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类型文学本身就是通俗读物,它的娱乐功用要重于教化功用,如果过多地承担教育、引导任务,难免读起来乏味、枯燥。所以,我认为周德东的“类型文学责任说”更侧重于作家的责任。作为类型文学作家,首先不要自降一等,把类型文学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而是要时刻有精品意识,写出有影响有价值既畅销又常销的经典作品;其次,在维持其通俗性的前提下,为类型文学注入一定的品位和含金量,让读者在阅读到一个好故事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作家的个性和文字之美。第三,类型文学的繁荣呼唤更多从事传统写作的人加入这一行列,马原曾表示过想写恐怖小说,余以键、李西闽等优秀恐怖小说家在从事类型文学创作前,也曾写作、出版过大量的纯文学作品,他们的加入,使得类型文学多了一些沉甸甸的分量,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类型文学的门面。
类型文学在争议中发展,必然要经历一段良莠不齐的阶段。值得欣慰的是,过度的商业化没能泯灭一批作家为读者写作的信念,对于真正热爱类型文学的写作者来说,读者和市场的需求固然重要,通过类型文学来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同样重要。前两年有媒体搞过“寻找中国的斯蒂芬·金”评选活动,呼吁真正的本土类型文学大师的出现,现在看来,如果类型文学没有危机意识、没有责任意识,别说大师,一般高手都难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