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8日在"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上表示,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海洋预报体系初具规模,目前已建立了1个国家级中心、3个区域中心、10个省级预报台以及8个县市级预报台,初步建成海洋灾害预警报业务化系统,向政府和公众提供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和赤潮等海洋灾害预报、警报和咨询服务,并对海上溢油漂移扩散和海难事故搜救等海上突发事件提供动态预报保障。
王飞指出,近年来,海洋预报机构及时准确地预报了2003年“科罗旺”、2004年“云娜”、2005年“麦莎”、“海棠”、2006年“桑美”等多次特大风暴潮、海浪灾害,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和公众避险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为受灾地区的大规模人员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统计表明:随着海洋灾害预报水平和沿海地区抗灾能力的提高,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中等强度以下风暴潮、海浪灾害中已经较少或没有人员死亡;平均每次特大风暴潮、海浪死亡237人,相比二十世纪上半叶下降了90%多。
王飞说,监测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海洋灾害立体监测能力的增强有效提升了我国的海洋灾害应对水平。以赤潮灾害为例,自2001年起,国家海洋局对赤潮实施立体监测,五年来尽管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度增加,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仅为原来的二十分之一,平均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王飞说,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网中的各类有线网络,以及VSAT、海事卫星等无线通信技术,构建海洋灾害信息传输网络,初步实现海洋观测站、监测车、监测船、浮标、卫星地面站与各级业务中心和各级海洋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