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扬
调查显示,在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招收的新生中,城里学生的比例在上升,农村学生的比例在下降。(《武汉晨报》10月8日)
尽管我国城镇人口比例逐步上升,但农村人口仍远多于城镇人口,这意味着每年农村高中毕业生的数量,要远多于城镇。
然而在清华大学这样的国内一流高校里,10名学生中只有两名来自农村,且所占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我们痛心疾首的教育不公问题,在重点大学里得到了最鲜明、最直观的体现。
教育不公,其实包括起点不公、过程不公、结果不公三个方面。重点高校里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的悬殊比例,向我们展现的是教育的结果不公,其根源显然在于城乡教育的起点不公、过程不公。
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不可能像城里孩子那样上幼儿园、学前班,他们在起跑线上已经输城里孩子一筹;当他们上小学、中学之时,落后的教育、贫穷的家庭让他们在求学之路上步履蹒跚;而当他们考大学时,却要与城里学生挤同一座独木桥……教育的起点不公、过程不公,使得很多农村学生在高考竞技场上败下阵来,尽管高考历史上从不乏成绩拔尖的农家子弟,但城里学生的高考成绩整体优于农村学生,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教育公平计,既然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那么高考录取理应向农村学生倾斜,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这突出体现在高校招生指标分配不公上。2004年某顶尖大学的新生中,北京学生占13.7%,来自另外3个直辖市的学生占20.7%,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新生比例为46.2%,而户籍是农村的新生仅约为21%。从总体上看,城里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是农村孩子的3.5倍以上。
另一方面,但凡重点高校,其学费、住宿费都高于一般院校;但凡热门专业,其学费标准都在不断上涨。一些家庭贫困的农村学生,即使考了高分,往往也只能对重点高校、热门专业望而却步,转而报考一般院校的冷门专业。最终,优质的高教资源大多被城里学生所占据,农村学生只能“享受”挑剩下的教育资源。其直接后果是,农村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他们向上流动的通道狭窄而漫长,甚至失去了向上流动的机会。
一个社会,暂时存在某种不公平不可怕,关键是要有逐步消除不公平的渠道。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若教育的起点、过程是不公平的,则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不公平的;若教育是不公平的,则社会不公就很难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