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测试仪器。 |
其中21名老兵合照留念。 |
夏天地面热得可以烤熟鸡蛋
方剑心介绍说,在核试区生活,最大的困难是没水用!在核试区附近有一条河,叫孔雀河,河水喝起来非常苦涩。往地底钻500米深打一口井,取出来的水也是苦的。战士们运来海军用的海水淡化器,经过一番处理后依然不起作用,无论河水、井水统统无法下咽。无奈之下,基地人员只好用油罐车从300多公里外的地方运水回来。
方剑心回忆说:“当时在罗布泊呀,水比石油还要珍贵!”在基地生活,大家都很自觉地节省用水。
吴嗣廉,原罗布泊核试验基地8023部队器材处的老战士。据吴老伯称,有一次他到核试区哨所执行任务,看到哨所里的战士用洗脚水来蒸馒头。“把洗过脚的水沉淀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就用来蒸馒头。”
除了辐射强,用水紧张,罗布泊核试区最恐怖的还是它的天气。据了解,冬天的罗布泊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而夏天的罗布泊地面温度达50多摄氏度,“鸡蛋一放上去就熟了。”方剑心这样形容。为了消暑,不少人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在上边搭帐篷,晚上就睡在坑里。
最难预料的是突如其来的十级以上大风沙。“沙尘暴一来,那沙子可以把汽车表面的油漆打光,把挡风玻璃几乎打碎!”有一次,一队研究人员在调试测量仪器后连夜乘车返回驻地,途中遇到了沙尘暴,迷失了方向。司机只好将车停在原地,等待沙尘暴离去。当时情况危急,男同志都让女同志躲到驾驶室内避风,而自己则蹲在后边的车厢里,相互包紧,用衣服、塑料袋套着脑袋尽量少吸尘土。
蘑菇云还没散就去回收样品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黄雄汉是1961年来到核爆基地的。他介绍说,他们这些人员主要是负责收集核爆后五种杀伤力的具体数据,其中有光辐射、冲击波、瞬间核辐射、延长核辐射和电磁干扰,所以每次核爆后都会在第一时间进入沾染区,回收样品取得数据。
黄雄汉负责的主要任务是总体数据分析。他说,1964年10月16日下午核爆后的两个小时后,他和队员就进入了核爆点,当时蘑菇云还在头顶上没有散去,不过一进入沾染区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收回全部的样品。
核爆后什么时候进入沾染区、进入距离核爆点多远的距离都有一个科学的根据。黄雄汉说,根据核爆当量的大小,一般是在核爆后的20分钟到2个小时内进入,即使如此核辐射还是存在的。符红铁讲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同事在一次进入沾染区的时候带了一卷胶片,回来的时候发现这卷胶片的颜色已经变成黑色。
他说,一般来说到核爆点收回样品的时候是使用坦克的工具手,有一次这个工具手突然失灵,为了能及时完成任务,这位姓张的同事只能用手抱起这个样品。就这样反反复复,符红铁先后经历了23次核爆炸,其中有17次进入核爆区执行13次收回任务。据了解,有的同志曾多达30多次进入核爆区。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