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体检”均良好,“长三甲”后天加注燃料,央视现场直播申请已获批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权威专家昨日透露,迄今为止,“嫦娥一号”已进行了四次“大体检”,“健康状况”良好,全体工作人员对成功完成发射任务更加有信心。
此外,武汉市民可在家第一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嫦娥一号”发射,中央电视台的直播采访申请已于昨日上午获高层最后通过。
本报特派记者
姚海鹰 刘渐飞 发自西昌
■实战合练
明天将进行完全实战状态的合练
在西昌卫星发射指控中心,权威人士向记者介绍说,“22号星期一,我们将进行完全实战状态的合练。”
实战合练的时间也将会是在22号18时05分,届时所有的工作人员、相关部门全部进入实战状态,“除了宣布点火我们不点火,卫星不上天以外,其他的与发射当天的情况完全一样。”该人士介绍,合练将按照实际时间进行操作,届时参观人员将提前2小时撤离发射中心;提前1小时拉响警铃,工作人员开始撤离;提前30分钟,全部工作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工作人员的安全区像一个山洞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将进行模拟加注燃料、模拟点火、测控人员也将会发出信号,进行测控。
据悉这是唯一的一次实战合练,也是一次全方位的练兵,一旦发现操作程序中有什么问题将及时进行修正。
■“四次体检”
多方专家会诊“健康状况” 均良好
昨日的西昌小雨淅沥,但城区外65公里处的西昌卫星中心内部一派繁忙景象。全体技术人员正在忙着火箭发射前的检查,国家航天局和中科院的大批专家云集西昌。据介绍,自昨日开始,这些专家将对“嫦娥一号”及其发射系统进行会商。权威专家昨日透露,迄今为止,“嫦娥一号”已进行了四次“大体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健康状况”良好。全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此次发射成功很有信心。
据了解,“嫦娥一号”奔月之前,先是单机检查,后来是大的总检查,这也就是所谓的“四次总检查”。光在加注之前就有诸如:卫星加电检查,火箭检查,要装固体火箭等。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笑说,“这些检查都是反反复复的,很啰嗦的”。
第四次体检已于10月18日结束。据介绍,根据体检的情况来看,目前,“嫦娥一号”以及其发射系统十分“健康”,完全可以正常发射。
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谈及“嫦娥一号”发射时,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非常健康!”他充满信心地对长江商报说。
许多人关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何时可打开神秘的3号塔架,一睹“嫦娥一号”的芳容?据了解,10月17日,“嫦娥一号”发射前的第三次大检查,为其“体检”时曾打开了塔架。第四次“体检”则未打开塔架。“发射前40分钟,‘嫦娥一号’发射塔架将被打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名权威专家昨日说。
■“火箭加油”
燃料提前一天加注即可让火箭“吃饱”
此前,有消息称,发射“嫦娥一号”的“长三甲”火箭,需要在发射前2天也就是10月22日加注燃料。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权威专家昨日介绍,事实上,只需在卫星发射前一天加注燃料即可。此次“嫦娥一号”发射,要在23日为“长三甲”加注燃料。
由于此次发射的卫星“嫦娥一号”个头较大,“长三甲”需储存更多能量才行。据了解,由于“长三甲”个大胃口大,为它常规加注燃料需要一整天时间。
对于此前有报道称“嫦娥一号”需要两次加注燃料,龙乐豪向《长江商报》记者进一步解释道,23日是常规加注,一天即可完成。而在24日发射当天的下午一点半左右,会对火箭实行低温加注,这也是火箭上天前的最后一次加注燃料。此后的4个半小时后,“嫦娥一号”就开始升空发射。
由于火箭燃料是剧毒的易燃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实现了全机械化自动加注燃料。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燃料阀门、输入管道等装置,为顺利加注作最后的准备。
■防患未然
内部系统设备留有多个备份
据了解,为了确保火箭发射完全成功,其内部系统设备留着多个备份(专业称之为增加“冗余”)。
火箭里有的部件有两个或三个,允许一个或者两个零件是坏的,不影响整个火箭的正常工作。还有的设备是“双点双线的冗余”等。
另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技术人员还为火箭“减轻负担”(专业上称之为“降额设计”),采取双线设计,留有余量,保证线路安全。一般可以为设备降一半的负担。
据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些相关系统级的冗余,主要是控制系统的冗余。
记者了解到,火箭飞行时,有一个测量系统测量其位置、速度等。其计算机设备采用3个CPU的。据介绍,火箭包括控制系统 (类似转向等设备)、 结构系统(承载)、动力系统和测量系统。
异常运行超过安全范围火箭将被击碎
当前,针对“嫦娥一号”的发射安全工作,已做到万无一失。在人员疏散方面,由当地政府负责(本报曾作详细报道)。其他安全方面,由部队和科学家们负责。
不仅如此,“基地已做好应付最坏打算的技术准备,而且非常先进和成熟。”昨日,参加漫水湾“发射安全”会议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针对火箭升空可能出现的万分之一可能性的两种故障情况,发射基地都做好了全力技术保障。”
一种情况是,长征三甲火箭在喷火起飞时,因某种不可预知的原因,突然停滞不动。一旦出现这种苗头,整个系统的应急预案就会快速启动,消除可能发生的所有危险。据称,该技术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可完全防患于未然。
另一种情况是,当火箭正常点火升空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轨道运行异常,而且,这种异常超越了安全范围。在此千钧一发之时,护卫火箭上天的激光等仪器,就会迅速发挥作用,瞄准核心目标,将其击碎,其碎片也必将落在疏散安全范围区内,不会对人畜造成任何伤亡。
据了解,中国当今的卫星发射技术,已可做到绝对成功发射保障程度,而其火箭护航安全技术的无与伦比,又为“嫦娥一号”的安全发射,增添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央视直播
电视直播器材运达基地
昨日,国防科工委新闻办和西昌卫星基地均向《长江商报》证实,中央电视台的直播采访申请已于当日上午获高层最后通过。而且,获准在本月24日下午,进入嫦娥一号发射现场采访的媒体和记者人数已定,总人数为100多人。“其中有80多人为央视负责现场直播的记者和技术人员,其余30多人均为中央媒体和京、沪两直辖市的少量记者。”这位负责人透露。
另据国防科工委新闻办一位官员表示:“因考虑安全等原因,本次卫星发射不邀请地方媒体记者参加,其稿件均由新华社提供通稿。”而且:“对想了解情况的外国记者,可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了解详细情况。”
本报获悉,昨日下午,负责电视直播的CCTV记者和大量设备器材,已空运到西昌并陆续运抵基地。
■发射倒计时半小时
技术人员撤离
2.5公里外遥控指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实现了无线测试火箭的情况!”昨日发射中心的专家微笑着说。
据了解,火箭发射前有两种测试方式:一种是地面测试;另外一种是远程无线测试。
目前,发射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利用设备进行地面测试。其设备类似于万用表,每个工程师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系统的检测。由于即将加注燃料,技术人员正加紧测试火箭的设备工作状况。
但让人称奇的是:技术人员还可以远离火箭,为其做全方位的“体检”。该专家将这一设备称之为“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设备”。
“该设备可在2公里以外,检测火箭的各个设备运行情况”,发射中心这名字权威专家说,以前,只能在300米左右之外为火箭进行“体检”。现在,技术人员可在2.5公里之外为火箭进行“全身体检”。
据悉,地面测试设备和远程测试设备之间可以用光纤连接起来。前端检测设备可放置在发射架下面。平时测试时有技术人员操作,但火箭发射前半小时,技术人员全部撤离发射现场,到2.5公里之外的安全区域进行远距离测试。
“远程测试设备已经使用了两次,效果非常好!”该专家称,此次“嫦娥一号”发射,将第三次采用该设备。目前,技术人员检测火箭的地点也由发射中心的北面移到西面去了。以前的检测地点紧挨着发射台,现在距发射台有2.5公里。
“很人性化,让技术人员远离了危险。”昨日,发射中心一名技术人员高兴地说,以前,火箭加注了燃料后,大家都很害怕,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发射倒计时一小时
“长三甲”最怕水
龙工说,火箭发射最为紧张的时候是在发射前的四小时,不仅是加注燃料,而且要确保火箭的防水问题。
他介绍说,火箭在点火起飞前的时候,如果是6点钟起飞,在1点半的时候,火箭就必须打开全部“暴露”在外面,“如果此时下雨,就会变为落汤鸡,那是万万不行的”。如果打湿了,就意味着4个多小时后不能点火发射了。
为何非要提前四小时打开火箭,而不是半小时或者更短的时间呢?对此,龙工说:“这个太复杂了,是技术问题,简单说不清楚。”
■揭秘
科学家须在13分钟内
从9楼走到地下
外界有所不知,这次送“嫦娥”上天,首先最危险的就是这些一线科学家。
龙乐豪介绍,在火箭发射点燃前,还在3号发射塔上最高达45米的地方执行任务的,将有20几位科学家,这些人必须在13分钟内,从没有电梯的发射塔上撤离到地面的掩体中,如果稍有疏忽,就会遭遇危险。
据介绍,火箭就相当于人,在最后一刻,当全身的“血液”运行到位后,就会升空。这个过程需要13分钟,当最后确定40多个开关都在准确状态之后。分布在发射塔上9层里面的科学家们,就要从最高达45米高的发射塔上往下走。
“没有电梯,只能从9层45米高的塔架上往下走,而且,还要通过一个不到90厘米宽的地方,就像轮船上的走道一样,一直这样走到地下掩体中去,这样你才安全了”。
地下室被称为地下通道,又称为302通道,然后科学家就在这个地方看实况转播。
据龙工介绍,在几十年的卫星发射过程中,他到目前至少这样经历了30来次的下发射塔。
“在最后13分钟跑下来紧张吗?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
面对记者的提问,龙工满不在乎。“开始感到很紧张,后来就慢慢好了”。他的心态已经锤炼到了非常平和的地步。他说:“因为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很熟悉,也很有把握,这个安全技术对自己的同事还是充满信心的。”
以前发射多为深夜
此次为何选在下午?
据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先后发射了数十颗卫星。以前几乎每次发射,都在晚上八九时甚至凌晨1时左右。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昨日介绍,“嫦娥一号”发射时间定在24日下午6时5分。与以前相比,这是一次“特例”——没有在深夜发射。
岑拯昨日说,这主要是为了让卫星能更好地进入轨道。由于以前经常发射通讯卫星,选择在深夜发射便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由于此次发射的是绕月卫星,选择下午6时许发射,便于“嫦娥一号”卫星找到奔月窗口。
■声音
“嫦娥一号”发射在即
温总理批示要求:
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
“我现在感到责任重于泰山!”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昨日一字一顿地说。
据他介绍,“嫦娥一号”发射是中国航天史的第三座里程碑。第一座里程碑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第二座里程碑是我国载人航天圆满成功。而现在,岑拯将亲手指挥中国绕月卫星发射——中国航天史第三座里程碑,责任之重可想而知。
岑拯昨日语气紧迫地说:“嫦娥一号”发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专门就此作出批示: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岑拯专门向长江商报强调:这三个要求的顺序不能变,里面包含着总理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殷切期望。
岑拯说,“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场工作的目标是“操作零失误,现场零失误,产品零缺陷,飞行零故障”。
新闻发布会明日举行
昨日,记者从相关权威渠道获悉,举世瞩目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新闻发布会,将于本月22日上午在北京国防科工委附近某宾馆举行。会议内容涉及发射具体时间和介绍中国登月计划进展情况。
昨日上午,国防科工委在官方网站“通知公告”栏中,向中外各媒体宣布:国防科工委将于近日召开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参会媒体记者请提前报名。
据发布会组织机构有关人士称,本次新闻发布会中外所有媒体都有报名资格,只对单个媒体的参会记者人数有具体限制。据透露,发布会时长一小时左右,期间暂不考虑安排记者提问,也不进行电视和网络现场滚动直播,新闻稿件统一由组会方提供“纸质”通稿。
如此重大的新闻发布会为何显得低调?国防科工委新闻办官员向记者表示:“办事从简高效,是航天新闻发布会的一贯原则,有关嫦娥奔月已有很多报道。”
记者专访美国探月专家
“愿中国嫦娥奔月成功”
据青年参考报道 针对即将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和航天领域的未来合作,本报记者在线采访了美国布朗大学地质学教授,探月研究方面的专家卡尔·皮尔特。他说:“就像绝大多数的月球科学家一样,我期盼着中国‘嫦娥’发射成功!因为它将是国际探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任何认真研究月球数据的人都是想离月球越近,对月球就了解得越多。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明白,我们本人很难登上月球,但令人兴奋的是,未来几年内,我们将获得越来越多的月球知识。如果很巧的话,你在暗夜里仰望星空,就有机会看到月球上的一些‘海’。如果你有望远境的话,那么甚至能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这哪会让人不对月球产生兴趣呢?”
美国全球安全组织的负责人派克认为:“嫦娥一号是中国首次探月尝试,必将推进其科技向世界级迈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倾力进行这一项目的原因。我当然欢迎用于和平目的中国探月项目。”长江商报
|
最新消息 | ||
精彩推荐 | ||||||||
代表风采 | ||
辉煌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