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点为社区老人集中供餐
通过老人专业供餐链逐步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
20日上午11时30分,在上海静安区曹家渡街道,上海首家社区中心厨房为老人端出了第一份老年餐。附近江宁路街道3个供餐点和静安寺街道一个供餐点的分送车辆也一起出发了。
■社区中心厨房露面首日百名老人用午餐
这是由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龄产业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题调研后成立的“老年用餐项目推进办公室”目前主推的模式。专业配餐和外送资质的餐饮企业与社区老年助餐对接,构成专业供餐链:在街道社区就地建立中心厨房,供餐企业中央厨房提供半成品,被运送到社区后,进行再加工,不仅增加饭菜新鲜口感,也解决了密集居民区内严禁油烟和污染的难题。
咖喱鸡块、酱蛋、萝卜,还有热腾腾的松软米饭。“口味蛮好,花样蛮多,他们做的红烧肉最好吃。”黄老伯拄着拐杖来试吃,没想到菜的味道那么好,“我现在身体还行,可以自己做饭吃,可是将来自己不能动了,每天吃饭的问题还真是难住我了。”
社区中心厨房首天露面,就有上百位老人前来享用午餐。曹家渡街道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后,中心厨房不仅提供早中晚三餐,还供应半成品和净菜,供社区在助餐点和老人家中自行烹饪或由专业人员一条龙帮助烹饪。中心厨房的厨师还将为糖尿病和高血压老人特别烹制菜肴。
■逾六成老人希望得到吃饭服务
目前,65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上海总人口的15%。随着上海迎来“银发浪潮”,“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比例逐年增加。吃饭问题已经成为诸多独居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据静安区老年人生活情况抽样调查显示,在选择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的老年人中,近65%的老人希望得到吃饭服务。
82岁的马老太一个人生活,她每天的食谱几乎千篇一律:早晨,她做一碗面条、炒个小菜,吃半个馒头;中午,吃几片饼干对付;晚上,又把早晨剩下的饭菜当作了晚餐。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孤寡老人单独居住,每天买菜做饭,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辛苦麻烦了半天,限于食量又吃不了几口,剩下的饭菜倒掉可惜,留下又怕变质。有的老人马马虎虎做着吃,有的老人吃了上顿懒得做下顿,以饼干、面包凑合着充饥,还有的老人担心自己的记性不好,不敢使用煤气灶,所以这部分老人对于吃饭的问题是能简单就简单、能应付就应付。
■老人吃饭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
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坦言,近几年,上海每年都新增1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但考虑到上海市有200多万老人,缺口仍较大。
根据规划,机构养老床位主要是针对不能自理或者部分自理的老人,绝大多数老人仍需在家里养老。在解决看病等问题以外,上海将逐步解决老人吃饭问题。
社区中心厨房可能成为社区老人一项新的选择和主流模式。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龄产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鹏镖告诉记者,随着第一份老年餐诞生,为老助餐合作联盟也进入试点阶段,在提供饭菜的同时,还将共同探索给老人提供可口价廉安全的饭菜。
■据《新闻晨报》
|
最新消息 | ||
精彩推荐 | ||||||||
|
代表风采 | ||
辉煌历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