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多张珍品票证首次收归馆藏
□记者孟冉通讯员姚瑶王光慧
本报讯 清代田赋票、民国粮食库券、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票证、建国后全国(军队)及地方粮票……昨日,记者从省档案馆获悉,经过长期努力,该馆向社会征集到一批现存量极为稀少的票证,总计3100多张。
目前,这些首次入馆的珍贵票证,已被妥善入档。
粮票反映了中国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档案价值。河南自古就是中国的产粮大省,因而粮票的发行和使用在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洛地区便出现了粮票的雏形——粮签。1955年9月25日,新中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正式发行流通后,河南也发行了本省的第一套地方粮票。到1993年粮票停用,河南共发行了15套省级粮票。从某种意义上说,粮票曾成为仅次于人民币的“中国计划经济第一票”,有“一票之下,万票之上”的票王之尊。
据了解,这些从民间征集的票证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定量不一,除了常见的粮票,还有部分粮食调供证、粮油调剂证、救灾粮供应证以及米票、面票、油票、面条票、糕点票、豆腐票等,其中,面额最大的有几百斤。省档案馆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我国粮票早已停止使用,许多票证已销毁,此次收藏的一些早期粮票,尤显珍贵,“不但弥补了我省在票证方面馆藏的不足,也为研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档案史料”。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