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雁
我国的第三方支付领域即将迎来一场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洗牌风暴”。“2007年是电子支付洗牌年!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在翘首等待央行颁发牌照,得不到牌照的公司,如果不能另寻出路就只能坐以待毙。
”今天,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公司CEO关国光向记者表示,这场风暴来源于央行酝酿两年之久并即将推出的《第三方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
规则缺位下的“脱缰马” 打个电话报上信用卡号就能预订机票,用手机上网交水费电费游戏费,……虽然尚有许多人还未适应从纸币到电子货币的转变,但随着网络银行、手机钱包等电子支付工具的纷纷登场,第三方支付在近年来迅速渗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网民开始使用快钱、支付宝等网上支付工具。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势头,200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达到210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07年,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额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
“就像脱缰的马一样,第三方支付发展是很迅速,但是存在着严重的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吴晓东律师表示,第三方支付呈现出发展快、涉及范围广、形式多样等特点,但与其趋势不相协调的是,我国电子支付的法律环境基本还处于空白阶段。
他介绍,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只有一个确立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有同样的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法;在规章层面上,信息产业部出台了《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所以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尤其是电子支付方面的立法,还存在大面积的空白。支付安全的法律保障、风险责任的承担、网上支付服务的规范、电子货币的合法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法性等问题都亟待明确。”
安全问题成为最大瓶颈 第三方支付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安全问题。根据艾瑞咨询机构的调查显示:68.1%的网民对使用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心存担忧,害怕个人隐私泄露。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杨冰之认为,新兴支付方式的安全隐患,主要源于持卡人资金被盗用的现象趋于严重、利用互联网套现洗钱的现象日益猖獗。“以互联网支付为例,在互联网上无非有两个支付圈,除了大家熟悉的银行卡支付圈,就是非银行卡支付圈———在这个圈里面,由于收付款双方缺乏信任、非实名制等因素导致收付款双方都缺乏控制力,风险比较高。现在C2C的拍卖网站就是属于非银行支付圈,基本上游离于法律管制之外,所以安全保障程度会屡遭质疑。”
“可能成为非法转移资金的工具” 许多业内人士坦言,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任其自由发展,就可能成为非法转移资金的工具。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之前发布的《现代电子支付与中国经济》报告称,“第三方机构开立支付结算账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实际已突破了现有诸多特许经营的限制,它们可能为非法转移资金和套现提供便利,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
这一观点并不是危言耸听。2004年以来,地下赌场“搬”到网上的现象愈演愈烈,一些赌博公司打着电子商务的旗号,堂而皇之地进行赌博业务的支付往来,而作为连接商户和银行的中间商,不少支付平台有意或无心地充当了将非法资金“送进送出”的角色,对商户缺乏严密的审核程序,对于每天发生在网上支付平台之间数量繁多的转账和买卖交易,难以说清资金的来源和去向。
直接驱动了某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对“灰色地带”视而不见的原因,在于利用长期产生的客户沉淀资金能带来利润,而这一点也和第三方支付本身的特性紧密相连:在支付过程中,资金在第三方平台上会出现一段时间上的滞留,虽然个人支付的单笔交易金额很小,但随着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个资金沉淀量将会非常庞大,如今已经有一些大型第三方支付服务商,每日沉淀的资金已超过亿元。
“这笔庞大资金的安全,由谁来负责谁来保障?出现风险了,又由谁来控制?如果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就可能存在极大的资金安全和支付风险。”吴晓东对此表示忧心忡忡。
“为保障这笔资金的安全,大家都在期待着管理部门将来能给个比较明确的说法。对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来说,沉淀资金不能擅自挪用,不得被侵占,即便不把它作为一种存款来认定,那也是不是需要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来维护这部分资金的交易安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专家向记者表示。
呼之欲出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 事实上,早在2005年,央行就下发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关系到第三方支付公司牌照发放”,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控制网上支付的风险,要求支付公司必须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核规部门。
根据征求意见稿,由于第三方支付被定性为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也将纳入央行监管体系,因此央行以发放牌照的形式提高这一行业的准入门坎。在意见稿中,央行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起步门槛做了明确限制,对从业者的资质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比如电子支付公司外资比例不得超过49%,设立全国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区域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等。同时对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围、系统申报和年检机制等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并要求支付公司资金必须委托银行托管,出具央行承认的第三方数据、技术方面的安全认证,并定期进行审计,不合格的企业则会被取消牌照。
但由于涉及到为第三方支付颁发牌照等问题的复杂性,监管部门对此慎之又慎。因此,这一规范至今还没能正式出台。
“时候也差不多了!我们从2006年下半年起到现在,就在等待着央行发放牌照的消息,所以2007年被业内叫做"电子支付洗牌年"。”一家不愿透露名字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虽然市场多有传言,但从央行的态度看,由于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势必牵涉多方面的利益,因此电子商务界普遍认为,发放牌照的最大可能性集中在即将到来的11月或12月。
电子支付行业牌照的发放将进入倒计时状态?如果此观点正确,这就意味着:在2007年仅剩的两个月里,我国众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
本报北京10月30日讯
名词解释
第三方支付: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和服务的企业。在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