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上海航天局向外展示了最新研发的中国火星探测器模型 |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赵汉臣 本报记者 李静 继“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工程开始实施之后,中国把科学探测的目光瞄向了火星。中国自行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将“搭乘”俄罗斯火箭,于2009年飞向太空,并与俄探测器一起完成对火星环境的探测任务。
近日,俄科学院航天研究所的专家透露了这一太空合作项目的时间表:2009年10月,俄中两国分别研制的探测器将一起飞往“红色星球”。这将是中国首次开展的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活动。
中俄探测器都是“小家伙” 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中俄航天合作分委会联合工作小组专题会议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签署了一项协议,两国定于2009年联合对火星及其卫星“火卫一”进行探测。根据协议,俄方的“火卫一土壤”探测器与中国的探测器将由俄方运载火箭同时发射。据悉,中方探测器实际上是颗小卫星,将由俄方空间飞行器送入绕火星的椭圆轨道。
目前,中方探测器的一些简单背景已被公开。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昌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方探测器的长和宽均为75厘米,高为60厘米,使用寿命为2年,预计在2009年6月制造完成。
该探测器和俄罗斯的探测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积小、重量轻。参与该项目的俄科学院院士米哈伊尔曾表示,俄方的“火卫一土壤”探测器用最新材料制作,与其他国家发射的此类星际探测器相比,重量要轻很多。而中方探测器的重量也只有110公斤。
据报道,造价约100万美元的中方探测器暂名为“萤火一号”,它将自主完成对火星空间环境的探测任务,并与俄方的“火卫一土壤”探测器联合完成对火星环境的掩星探测;“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将在“火卫一”表面着陆,并提取该卫星的土壤样品返回地球。
香港大学参与探测工作 俄科学院航天研究所扎哈罗夫博士近日表示,俄方计划于2009年10月用“联盟-2”号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俄中火星探测器。地球至火星的行程耗时10至11个半月。
当中方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将围绕这颗“红色星球”运转数月,从各个方向对火星的空间环境进行探测。而俄方的探测器将降落在“火卫一”上,并借助大量分析仪器对卫星表面进行考察研究。其中,由香港理工大学研制的“火卫一”行星表土准备系统将装载在俄方的探测器上,用于“火卫一”表面物质现场热力分析。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装有火星土壤的密封舱将在2012年6月15日至7月20日间运回地球。
最大亮点是探测空间环境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庞之浩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中俄探测火星计划的最大亮点,在于对火星空间环境的探测。庞之浩说,尽管欧美国家都发射过卫星探测火星,但探测空间环境还是第一次。之前,日本曾发射过“希望号”探测器,但在进入火星轨道时,由于太阳风暴的影响探测器失效了。“所以我们需要具备对火星空间环境的预测能力。”
庞之浩表示,相比探测月球来说,探测火星的难度更大。譬如,飞行器能不能把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火星上的数据能不能准确传回来,而最大的难点还是如何解决自主导航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卫星包括刚发射的嫦娥一号都是由地面来控制的,但火星探测器大部分时间要靠自主导航,因为距离太远,信号往返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时延太长,这样的话探测器很难控制,所以主要得靠自主导航。”
尽管有很多难题需要克服,但庞之浩认为,这次的“探火”计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提高航天技术的好机会。“虽然在探测深层太空方面,中国刚刚迈出第一步——探测月球,但我们的起点比较高,嫦娥一号拥有好几个第一不说,即将飞向火星的中方探测器体积虽小功能却很强,这本身对技术要求就非常高。俄罗斯的运载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这次合作,我们也能学到不少新东西。”
背景/BACKGROUND 俄深空探测能力强 相对中国而言,俄罗斯在深空探测技术研究上起步时间要早40多年,具备长远的规划和计划支持。
深空探测需要火箭把航天器送入更高的预定轨道。目前,俄重型火箭“质子-M”号是世界上推力最强的火箭之一,最多可将22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而为了满足未来在地球轨道附近组装星际探测装置和建立月球基地的需要,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学生产中心从2005年起开始研制一种能够将100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低轨地区的三级超级运载火箭。
此外,高性能航天器也是深空探测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俄罗斯“能源”公司已研制出能够载人和多次使用的登陆火星飞船。火星飞船重70吨,它将从火星轨道上向火星发射自动探测器。此后,该飞船将留在近地轨道上成为临时科学实验室。
俄联邦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今年8月称,该国将很快研制出拥有深空探测能力的新型宇宙飞船。“它不仅是载人飞船,而且也是运输系统,可以担负深空探测这一重要使命。”此外,俄罗斯发射的诸多科研卫星,也成为深空探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汉臣)
(责任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