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1日,苟百善成了敬百善。薛振宇/华商图片网 |
2006年4月,温州苍南县仙居乡陈氏祠堂完谱大典时,从附近赶来的陈氏家族近万人和看热闹的乡亲,挤满了整个祠堂。 |
我们祖先曾有过“第一”到“第八”这样的“序列数”复姓,如今剩下的只有“第五”了,中国的姓氏和血缘密切相关,更何况小姓在延续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干扰会更小。图为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的小学生,因为特别的姓氏,让他们在同学中颇受重视。 |
家谱记载了一家一族的渊源和发展,兴旺与衰落,所以研究家谱,也就是研究历史——尤其是姓氏的历史。图为河南周口市体育教师叶二红搜集到的种种家谱。 |
河南安阳殷墟百家姓墙上,古人关于”姓“和”氏“的图解。 |
“苟”氏改姓:“苟”百善成了“敬”百善
五代十国后晋一“敬”姓大臣因避皇帝石敬瑭名讳,忍痛减“文”改姓为“苟”。一千多年后,陕西石门沟村500多名“苟”姓后人不堪祖宗改姓所累,请求恢复“敬”姓。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国,一个家族的改姓之旅,漫长而艰难……
南都周刊记者 甘丹 陕西商洛报道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氏,是姓的衍生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应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义。
姓和氏,本来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社会职能,姓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而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姓、氏才开始混合;汉朝以后,从太史公开始,对姓和氏不再有严格的区分。
“不是苟[Gǒu],是敬,尊敬的敬。”
这是59岁敬百善的开场白,已经念叨了两年,身边的人听得发腻。
2005年的11月21日,是这个陕西省商洛市疾控中心员工半百人生中最具颠覆性的一天: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国,改了自己属了57年的姓。
老“苟”成了老“敬”,在苟百善看来,自己并不是改了祖宗,相反,是“恢复家族本来面目”。
改姓,在陕西省,“敬”百善是第一,但不是惟一。
接着是他的女儿,“苟”艳,成了“敬”艳。
然后是82岁的老父亲,“苟”志仁,改叫“敬”志仁。
……
直至他的家乡——沙河子镇石门沟村260多个“苟姓”族人。
商洛市沙河子镇石门沟村苟氏,相传他们本是后晋敬氏家族后裔,因为避讳,不得不减“文”改为“苟”姓。“苟”,音同“狗”,让一千多年后的后人不堪祖宗所累。
为“苟”姓所累的,当然不止石门沟村人。来自商洛市公安局今年最新数据显示,该市下属的商州区、山阳县、柞水县和镇安县共有560人改苟姓为敬姓,目前还有300余人正在申请中。
其实,早在门沟村人之前,2005年5月,河南登封市40多位“苟”姓人基于同样的理由,成功改为“敬”姓。接着——
2006年3月1日,甘肃春风纺织集团57岁的干部苟信友成为天水市“苟”姓居民改“敬”姓的第一人。
2006年6月,河北沧县兴济镇前罗官屯村300多“苟”姓村民,改姓成功;
2006年8月,《华商晨报》报道,沈阳已有10多个姓“苟”居民改姓;
2007年,黑龙江省公安厅户政支队接到肇东市100多名苟姓人的联名申请改姓敬。
……
在所有“苟”氏改姓的申请里,理由只有一条:恢复祖先原姓。关注这场改姓的姓氏专家王泉根说,全国“苟”氏大改姓热,背后是近几年来中国姓氏寻根热。
“苟”的尴尬
秦岭东段南麓,石门沟村静静地躺在丹江流域的山岭深处,日复一日地上演着相同的戏码。
顺着一条山沟径直往前走,穿过犹如一堵“石门”的两块山石,就进入石门沟村的土地。石门沟村于1999年由苟家村、桃园河村和高砭村合三为一,村里居住着近1000人,占了村中人口三分之一多的苟氏是这里最大的家族。
尽管苟姓人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已长达十八个年头,但他们却不认为这里是故乡。山西洪桐才是他们迁徙的源头。
和许多的农村一样,石门沟村也流传着属于他们这个村子的故事。走在石门沟村“苟氏”地盘,随便拦下一个干活的村民,或是奔跑在山路上的小孩,他们大都会操着一口浓厚的陕东南方言,告诉你这样一个故事:
村子里的所有苟姓人氏,原本姓敬,是五代十国后晋一位敬姓大臣的后裔。因为敬姓和石敬瑭名字中的“敬”相同,犯了忌讳。偏偏不巧的是,敬姓大臣在这时又得罪了当时后晋位高权重的另一个大臣,在这位大臣的煽风点火之下,石敬瑭下令诛杀所有敬姓人氏。为了保存整个家族的血脉,敬姓大臣连夜召开紧急宗族会议,商议对策。为了躲避杀生之祸,敬姓被一分为二,敬氏后人屈辱地全部改为“苟”姓或“文”姓,以此偷生。后来,在明代山西洪桐的大移民中,苟姓人的一部分又长途跋涉地来到了如今居住的商洛土地。
居住在石门沟村的苟姓人,本有着他们的小小天地,抬头出门见到的都是同族的叔伯兄弟,“苟姓”并不让彼此觉得有何不妥。但自从越来越多的族人走出村子后,他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姓因为和“狗”字同音所带来的尴尬。
敬百善一直记得这么一天。
在县城上学的儿子苟涛放学回来,进门就嚷:“我不要姓苟,我要改跟妈妈姓任。”敬百善仔细一问,才知道因为这个“苟”姓,儿子受到许多同学的嘲笑是“小狗”。
虽然孩子们闹着要改姓,让大男人敬百善有些生气,但他也能体会到孩子的委屈。在单位上,他也时常遭到同事们的戏谑——“老狗”。连妻子任彩霞回娘家,提起丈夫姓“苟”,总会引来一群人愕然:“啥?姓狗?还有这个姓?”
苟步霄,敬百善已去世的堂兄。身前曾在商洛市城关中学当会计的他,给人留下印象的有这么一幕:一些调皮的学生每次看到苟步霄,就戏谑地喊:“老苟,老苟,浑身是毛。”
尴尬似乎属于全天下的“苟”姓人。
河南登封市唐庄乡玉台村苟根生,外号为“卡尔”,因为有部外国电影叫《警犬卡尔》;苟根生有个读小学叫苟慧丽的女儿,学校的同学就喊她“狗狐狸”。为此,苟根生至少有两个月,没和那些叫他“卡尔”的街坊们说话。
做生意的苟镇,最苦恼的是有时候买东西开发票,很容易被写成“狗”姓。
新疆乌鲁木齐市6岁的苟江玥,最害怕上幼儿园,因为小朋友会叫自己是“狗娃子、小狗狗”。
提起“苟”姓,唐庄乡郭村村民苟凤更是一脸气愤。孩子长大了介绍对象时,女方一听男方姓苟,就是摇头,因为若是以后生了孩子,别人岂不是说生了一窝狗儿?
2006年9月15日,辽宁省新民市一男子苟旭威为姓所累30年不堪忍受,专程赴省公安厅要求改回祖姓敬。“这个姓已压抑我30多年了,我现在都不好意思到外面去打工,只能一直在家做农活。”为了改姓,苟旭威的父亲甚至发话,若改姓成功,在村里摆酒两桌。
为了规避“苟”姓,有人从小就随了母姓,有的干脆不要姓,有的甚至故意念成“Gōu”音。而遭到了嘲笑的苟百善们,越来越相信这个世代流传的故事,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像先祖一样姓“敬”——一个代表尊敬、敬爱的字,为此,他们不得不寻根,为自己祖先出处找个理由。
“苟”姓
据《国语》和《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五厚》等古籍记载,苟姓最初产生于黄帝时期。“黄帝之子得姓十二人,其一为苟。”这是苟姓最早的来源。除此之外,民间流传或史书记载苟姓多由其他姓氏改变而来。
姓氏学研究专家、中国百家姓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说,苟姓是一个来源较为复杂的姓氏,但得姓最早的一支相传与黄帝有关,是由黄帝子孙再分封而来的姓氏。另外,相传帝舜的后代中也有人姓苟。五代时期,后晋也确实有敬姓改为苟姓的事情。
由于与皇帝的名讳相同的缘故,敬姓在发展中曾遇到过多次改姓现象,被认为是一个最倒霉的姓氏。
在南朝梁时,权臣侯景曾建立一个汉朝,由于敬姓人的姓氏与他的名字同音,应该加以避讳,于是敬姓便改姓恭。侯景的政权灭亡后,他们虽然得以恢复原来的姓氏,但到五代十国时,又因为姓氏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不得不把姓氏拆开,一分为二,成为“苟、文”两个姓氏。后晋灭亡后,后汉建立,他们恢复敬姓,但不久以后后汉归宋,他们又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名讳,而改姓文。
在姓氏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看来,苟姓的起源,正如许多中国的姓氏演变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本身也随着历史发展发生许多变化。汉民族最初只有几个或几十个姓氏,正是因为改姓才使姓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集两年之力,所作的《新百家姓》中,共获得姓氏4000多个,李、王、张三大姓氏,分别占了全国总人口的7.4%、7.2%和6.8%,而名列前100个的姓氏据有人口多达90%。翻开新版《中国姓氏大辞典》记录,中国原来曾经有过23000万姓氏,从中可以看出,大姓对小姓的“杀伤力”有多强。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传统姓氏都在发生变化,在古人看来,姓氏的最基本功能是区分血统、辨别婚姻,避免因同姓结婚而造成遗传问题,保证人口质量。而今天,随着人们取名随意性的增强,以及人口流动的频繁、通婚范围的扩大,人们对姓氏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数人只把它当作一种区分彼此的符号,而不再过分看重它的血缘意义。大姓的泛滥,甚至几十万人同名同姓,使得姓氏这个本身存在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淡。
4000多个姓氏中,10%属于小姓,有不少在普通字典上查也查不到的姓,这些姓冷僻,人少势微,甚至不少姓氏的含义不甚雅洁。比如,在大姓的故乡——河南其下属市周口,发现就有“狼、鸡、猴、狗、蛇、妻、妾、骂、邪”等姓;在陕西,还存在“第五”这个以序列数为姓氏的姓;在台湾,还有“龟”姓的后裔,积极在大陆寻找他们不寻常的“祖荫”。
是中国人惯有的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谒祖寻根的意识才让这些稀有姓氏得以存世。
改姓之难
石门沟村的“苟”氏族人的寻根大任,交给了第十六代传人——苟百善,这个从石门沟村走出去有见识的人。
宗族曾经有着让人骄傲的历史,但苟百善的父亲苟志仁耿耿于怀,他希望能够恢复祖姓,让这种让人骄傲的历史回归本姓,20年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儿子。
但是,那时的时局和法规,并不可能给改姓指明道路。从2005年到2007年,苟百善的生活才围绕着“改姓”二字运转。
和父亲苟志仁较为简单的改姓想法相比,苟百善则更理性一些,他总是希望为那个在苟姓家族中流传的改姓故事寻找一点证据,于是他查找历史书了解石敬瑭,甚至找来商洛市市志,市志里明明白白地记着:苟姓人氏是在山西洪桐(注①)大移民中来到本地。
但和父亲一样,苟百善的想法并没有付诸于行动。因为他认为自己拿不出确切的证据,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整个家族改姓的范例。
而真正有实际改姓行动的是苟百善的哥哥——苟英贤。
当苟英贤得知弟弟要着手申请改姓的时候,他终于向家人讲出心底一个秘密:曾经自发改姓一年。
那是1974年,当数学老师的苟英贤下课后回到办公室,一群同事正在讨论姓氏问题,看到苟英贤走进来,便七嘴八舌地说:“你姓什么不好,干吗姓苟?”苟英贤一下子“杵”在原地,为姓争辩。同事看他太过于坚持,就说:“如果你请我们吃饭,那我们就承认你姓敬。”
原本是一场玩笑,苟英贤却认真起来。他花了六块钱,请了同事们吃了一顿豆腐宴。在1974年,六块钱算是一笔巨款。于是同事们从此履行自己的承诺,都叫他敬老师,一切看似很容易。但到了年底,药费报销,教育局不认账,苟英贤才觉得坏了事。一年的改姓也因此被迫中止。
让苟家人始料未及的改变,源于一条消息:2005年8月21日《西安晚报》以不大的篇幅,报道了河南登封市公安局允许当地40多位“苟”姓人改姓“敬”。
河南的新闻给了苟家人力量,也为他们向公安局提出改姓申请提供了依据。苟百善和两个哥哥苟英贤和苟英杰商量,决定回到石门沟村,召开五代族人会议,商讨集体改姓。
2005年9月13日,离中秋节不远,苟百善一早就提着月饼回到村里。
头一天晚上,村书记苟军富就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喊:“明日召开五代族人会议,商量改姓,要求苟姓村民抽空参加。”
第二天八点不到,40多个苟姓人就急匆匆地赶到石门沟村小,上至七十余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小孩。坐在破旧的课桌上,40多苟姓人,吵吵闹闹地猜测着即将听到的消息。
这是苟氏家族里许久不曾有的一次重要会议,虽然来的都是些老人、妇女,但苟百善还是很激动。他清了清喉咙,念起《西安晚报》上的一则新闻:“50多位登封市唐庄乡苟姓村民集体到公安局上访,要求恢复敬姓,并获得公安局批准。”
顿时,不大的教室里炸开了锅。“改!我们也改!”一时间,要求改姓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不少老人痛骂起逼迫祖先改姓的石敬瑭。会议上也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争议,由村里的退休教师苟创石引发,他的担心是“改姓是件麻烦的事”。
个别的争议并没有阻止最后的改姓决议。会议最后决定,由苟百善替大家写改姓申请,在申请最后附上愿意改姓族人的名字,由村集体向公安局申请改户籍。
得到了族人的支持,苟百善终于开始拟写这个自己早就想好的申请:他写上了敬姓改为苟姓的来龙去脉,写上了河南登封市改姓事例,还有民法第99条公民姓氏权的依据。
2005年10月,苟百善代表544个族人正式向商洛市公安局提出改姓要求。一个月之后,2005年11月18日,公安局给了苟百善答复,允许苟姓人改回敬姓。
2005年年底,82岁的苟志仁向公安局申请改姓成功。第二年老人与世长辞。他的儿子敬百善说:“父亲完成了一生最大的一个心愿。”
但是,石门沟人的成功,并不表示远在东北的沈阳市苟姓家族改姓会顺利些。在沈阳和抚顺居住的苟姓有90多户500余人,牵头人苟福友说,他们在报纸上看到河南登封苟姓人改姓敬的报道后非常振奋,但沈阳市公安局户证处警员告诉他们,虽然登封的做法很好,可目前他们要改姓尚存在难度。
而黑龙江省公安厅,面对100个苟姓改姓申请,还在持观望态度。
祠堂与家谱的重修
当然,仍然有不愿意改姓,不过基本上都是从石门沟村走出去的、现在居住在城里的人。他们多半涉及毕业证、银行卡等证件改名手续麻烦,而索性不再改姓。敬百善的儿子苟涛,以及苟石创就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姓。但苟涛还没有上户口的儿子,将改为敬姓。他会是敬百善家庭里最小的一位改姓者。
对于儿子不改姓,敬百善理解,如同按照家谱辈分为后代取名的传统到他这一辈已不再延续一样,时代已经将一部分传统抛却,而另一部分还在根深蒂固地保留着。
石门沟有些封闭,村子距离商洛市约20公里路程,但交通并不方便。村民们大多靠天吃饭,贫瘠的土地上可种植的农作物极少,玉米、红薯最多,自给自足。这是一个有些闭塞的小村庄,村民们基本不看报纸、不懂得用网络,如果不是敬百善带回外省改姓的消息,这里的村民们到现在还不会得知。和许多中国的农村相似,为了生计,石门沟的年轻人大多背上行囊远走他乡打工,村子里留驻的大多是老人、孩子。
十月的深秋,孩子们喜欢顺着石门沟村的深沟一直往里走,到一间破旧的院落外,抓蚂蚱、打闹,却从来不知道身后院子过去的故事。
这是以前苟氏的祠堂“敬宗堂”,院落里晒着玉米,祠堂的正屋紧紧地锁上。透过窗户,能看到屋子里有一块斑驳的黑板,上面还有隐约可见的粉笔字“海上日出”。空空的屋子,旁人根本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个氏族的祠堂。曾经的历史和故事似乎都淹没在时间之中。
院落里只有偶尔几个的老年人还记得这里曾经的一切,就如72岁的敬英贤。1995年前,他就在这里教书,教村里的娃儿们念书识字。此后,有了更好的学校,祠堂被弃用,一直荒废至今。
敬百善还记得在他小时候,每当清明时节,村子里所有的人都要在祠堂祭祖。一排排的祖先牌,每个人都要去磕头上香,而小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却是在祠堂大摆三天的酒席,又热闹,又有好吃的。那时的祠堂香火兴旺,寄托着他们对祖先的哀思。“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让热闹不复存在,让传统消失得无影无踪。
恢复了老祖宗的姓,石门沟村的苟氏历史即将终止,这个祠堂何时能恢复?还有过去苟氏的家谱——《历代认祖传家谱》,到现在家族已经到了第十八代,从十八代以后开始,家谱上的名字都要变了。
这些是敬百善和村里老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尽管祭祖活动也许再不能进行,但至少他希望以后的人还记得这是敬氏祠堂,不是苟氏祠堂。
古今怪姓
中国的姓氏来源丰富,五花八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有些姓现在不常见了,看起来依然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气象:天、日、月、星、风、云、雷、虹、霞等;
地貌:地、山、沙、野、岛、岸、坡、岭、江、河;
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
序列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
称谓: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母、姥、哥、姐、夫、儿;
动作:开、关、问、听、打、杀、扔、扑、扫、拍、拉、抱、吹、吼、爬、看;
动物:马、牛、羊、狗、猪、鸡、鸭、鹅、虎等;
植物:桃、李、杨、柳、松、柏、桐、粟、梅等;
时间:春、夏、秋、冬、晨、午、晚、夜;
方位: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食物:米、饭、茶、酒、烟、糕;
用具:盆、盘、碗、钟、镜、柴、烛、枕、席;
表象:新、旧、方、圆、直、尖、厚、扁、肥、胖;
人体器官:头、耳、口、眼、鼻、舌、齿、眉、发、足、身、骨、心、胆、皮;
天干地支: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午、末、申、酉、戌、亥、干;
行政区划:省、市、州、府、县、旗、区、镇、乡、京、都、郡、郊、宗、家;
军队编制: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士、帅、将、校、尉、兵、卒、司工、战士等;
文教器具:笔、墨、纸、砚、琴、棋、书、画。
南都周刊稿件,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