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飞鹏 通讯员 陈勇 焦玉庆
赵屯镇的26000多乡亲都认识吴民礼,那个整天穿着人武军装、骑个28破自行车走村串巷的人武部长,很多人还去过镇上他那间挂满锦旗的旧办公室,坐在张开着裂缝的三屉桌前谈过自己儿子的事情。
两万多老乡吴民礼认不全,但全镇6000多户人家的近千名适龄青年吴民礼扳算得很清楚,谁个家住哪里、学习怎样、身体如何,他明了得就跟自家的账目一样。
吴民礼热爱这身军装。上世纪60年代,他在海军航空兵某部服役5年,一场高烧后肺部留下的一个钙化点让他遗憾地告别了蓝天。
转业回乡后,面对银行、派出所、邮电局等“肥差美事”,吴民礼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排在人们视线之外的人武部。
“我的兵没当够,干人武工作就好像是我军旅生涯的延续。”吴民礼曾对埋怨他的亲友们吐露心声。
副科级的人武部长一干23年,小吴变成了老吴,而赵屯籍战士素质好已经在部队打出了名气。接兵的干部后来感慨说:“只要是吴民礼经手的兵,我们一百个放心。”
选兵比挑女婿还严格 吴民礼挑兵严格那是出了名儿。
“一块砖是渺小的,但万里长城是伟大的,我们要为长城选好砖。”大道理从吴民礼嘴里出来总是能说到人心窝里。
人们都知道吴民礼不抽烟、不喝酒、不收礼。一个年轻人体检完了以后不放心,晚上吭哧吭哧驮了50斤大米送到了吴民礼家,吴民礼知道这是个好苗子,但脸还是黑了下来:“米要是留下,你今年也就留下别当兵了。”
小伙子羞愧地又一身汗把大米带了回去。没多久,他就戴着大红花上了新兵专列。
人们形容人武部长是“钢铁长城第一把关人”,每年征兵时节,吴民礼就好像手持一把大扫帚,任何“掺沙子”的行为都被他扫得远远的。
一位老领导的孙子想当兵,但体检没合格,吴民礼还知道他小学文化、表现一般,自然没定他去。镇里的一位领导找到吴民礼交代:不管怎样,这个兵今年一定要走。吴民礼没吭声。
最后的定兵会上,镇领导一听没他打招呼的人,当时火了,指着吴民礼吼道:听你的还是听我的?!当时“年轻气盛”的吴民礼冲动地顶上了:不够条件的兵,谁说也不能送,部队是大学校,不是劳教所!
没等吴民礼说完,镇领导摔门而去。多年以后,吴民礼讲起这件事,依然激动得满脸通红。
这个兵最终没走成,但吴民礼也被穿了多年“小鞋”——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人员不到位,人武部长也差点儿没干成。
工作上的原则好坚持,亲情关难过。吴民礼做铁匠的叔叔从小对他特别好,老叔去世前在病榻上将儿子托付给吴民礼。
弟弟18岁了,婶子带着来找吴民礼想去参军。吴民礼知道弟弟小学文化不符合条件,狠着心拒绝了。弟弟背着他到镇上体检,各项指标都合格。最后确定名单时,吴民礼还是把弟弟的名字划掉了。
吴民礼跑到叔叔的坟上大哭了一场。这些年,每年上坟,吴民礼都要给叔叔多磕几个头,请老人家谅解他。
在吴民礼那里,刺了青的、有劣迹的、年龄小的、文化低的,都过不了关。有人开玩笑说:老吴啊,你选兵比挑女婿都严。吴民礼说:“选不好女婿顶多苦了我闺女一个,选不好兵,可能影响一个排一个连!”
盼小报就像盼女友的情书一样 送走一名新兵,吴民礼就像多了一份心结。多年征兵、送兵,吴民礼知道新兵入伍第一个月、老兵退伍前一个月是战士的“思想波动期”,“咱得干点啥。”吴民礼寻思着。
干脆申请到部队去看望赵屯籍战士!可是镇上财政实在困难,有时连差旅费都借不出来,吴民礼就自己垫上。买来背心、鞋垫、日记本,印上“爱军习武”、“争当优秀士兵”,提着老伴为他准备的馒头、咸菜,吴民礼就出发了。
一年冬天,吴民礼到海军某部看望新入伍的赵屯籍战士。战士们像孩子一样聚拢来,唯独没见张志。有人报告:张志泡病号呢,嚷着要回家。
吴民礼坐到了张志床前,没打没骂,唠了两个多小时嗑儿,张志一跃从床上起来了,眼睛红红地说:“部长,我错了,我下午训练去。你放心,不在部队干出个样儿,我绝不回赵屯。”部队领导眼看着一个兵就这么转化过来,佩服得没的说,笑着击了吴民礼一拳说:“老吴,服你了!”
回到家,吴民礼一有空就爱写文章,得来的稿费都买了邮票,信封很多都是从朋友、领导那“搜刮”来的,他和每一位赵屯籍的现役战士都保持着书信联系。
“家书抵万金啊”,新兵入伍,他就给每位战士写鼓励信;逢年过节,他就写信慰问;遇到利益得失、家庭变故、婚恋受挫,他就写劝解信。多年来,他和战士们通信超过12000封,战士们寄给他的书信堆满了一个大木柜。
战士在外,最关心的莫过于家乡的变化。1990年4月,吴民礼创办了《战友知音》小报,组稿、刻板、印刷、邮寄都是他一人完成。限于财力,小报每季度一期。
报纸不大,内容很丰富,“家乡见闻”、“战友动态”、“亲人寄语”、“法制之声”,哪个战友入了党,家乡的柏油路通到了哪个村,哪个退伍兵走上了村镇领导岗位,甚至瓜果蔬菜价格、庄稼长势,小报上都有刊载。
从早年的蜡纸油墨刻印,到后来的复印,至如今的打印,《战友知音》小报经历了三代革新,但战士们说还是怀念那种散着油墨香的刻印版。
吴民礼的小报在部队出了名,某单位主动来信索要小报,某装甲团把《战友知音》当做教材贴在新闻橱窗里,让官兵们都能看到。
每一个赵屯籍战士都是读着小报度过军旅生涯的,他们说:盼小报就像盼女友的情书,见到小报就像回到了家乡。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他都操心 赵屯籍的退伍兵都说:只要你当过兵,就和吴部长签下了一生的感情契约,大到就业安置、婚丧嫁娶,小到发展生产、衣食住行他都操心。
1999年,赵屯镇实施“村村通”工程。战士赵广海家单独住在陈家堡村口一个偏僻的地方,门前的路一到雨天就成了泥潭。吴民礼听说此事便找到村干部,当场敲定修路方案:村里备料,武装部组织民兵施工。
三天后,一条平坦的沙石路就修好了。事情上了《新闻联播》,远在千里之外服役的赵广海从电视上看到了消息,高兴得跳了起来。赵广海在部队一直改选到三期士官,服役12年。
2000年,大雨冲倒了索屯村军属杨桂芹家三间房子。吴民礼知道后,冒着大雨来到镇政府反映情况,硬是从镇领导那儿抠来11000块砖和500斤粮食,他又找来20多个民兵帮杨桂芹迅速把房子盖了起来。村民们羡慕地说:“还是当军属好啊!”
农村兵退伍国家不负责安置,1995年,在部队服役5年的陈维东回到了家乡。看到当年的战友有的留在了部队,有的早已回乡成家立业,他陷入迷茫。吴民礼听说辽宁省人武干部学校招生,及时给陈维东和另外一名退伍兵报了名。
陈维东考上了,但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分配工作,吴民礼又鼓励他去考公务员。陈维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务员,当上了镇里的司法助理。
退伍军人张金奎说:在赵屯,吴部长威信极高,只要他喊一嗓子,大家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决不含糊。
2004年5月10日,附近一个蔬菜基地着火,市武装部点名让赵屯镇出30个民兵参加灭火。吴民礼给赵南、赵东、赵西三个村民兵连长各打一个电话,不到半小时就集合了50多个基干民兵、3辆解放车,他们几乎和消防车同时赶到。
前年贺屯村出现禽流感疫情,市里要求吴民礼3个小时内组织20名民兵,吴民礼1小时集合了29人,一天半完成了三天的任务。
再过两年,吴民礼就要退休了,他舍不得这身军装,乡亲们也舍不得他,吴民礼说:退休以后,我琢磨着办个战友知音网站,继续发挥点儿余热,我舍不下和部队相关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