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3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报道称,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中国选择了走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意味着高资本密集、高新技术汇集、高效率体现的新型工业化,将推动中国大型制造业、大型装备工业,大型化工业等基础工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以扩大内需为方向的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
文章称,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后,由于传统重工业与轻工业不同,它不是主要依靠农产品为原料,而是主要依靠能源和矿产品为原料,使中国经济增长对石油、煤炭、电力、钢铁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的需求增加。
重化工业阶段表现出来的能源特征、矿产资源的消费特征、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特征和其它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道路没有什么两样,但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永远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在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基础上完成工业化。
今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首部《工业化蓝皮书》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按照当前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将在2015~2018年期间基本实现工业化。报告指出,目前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由于需求量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能源供应形势已经呈现全面偏紧状态。
文章写到,对于已经迈入快速增长轨道的中国而言,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的确是一种客观现实,但是,这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迄今为止的工业化历史表现出来的资源消耗规律是: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人均资源消耗迅速增长;而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的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但人均资源消耗量的变化不大;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后,在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人均资源消耗量又呈较快增长;即使是在最发达国家,直到今天也没有出现高资源利用效率与低资源消耗量并存的格局。
资源消耗的上述变化规律给予中国有益的启示。对于如何缓解中国的资源约束压力这个问题,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赵晓说:一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一定要靠效率提高而不能只靠投入增加。二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应该介入重化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不要陷入到重化工业发展重复建设的竞争中去。为此需要通过加快改变政府政绩考核目标、财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体制改革的办法来促使“政府退出”。三是应该将扭曲的生产要素成本低估的环境成本打足,并加入到企业的发展考虑中去,并让企业买单,而不是让百姓买单。
文章最后指出,许多现象都表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不仅不可能越过重化工业的发展,而且应该充分利用重化工业发展的良机。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关键发展期”,实现新的经济腾飞。当然,如果政府竞争、成本扭曲这些因素得到消除,则中国的重化工业可望发展得更好、更健康。这,也许是目前正被广泛关注的“重化工业发展”之争的最大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