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小胖墩”,3个有糖尿病!
首届“联合国糖尿病日”,专家呼吁让孩子“减负”并远离“洋快餐”
广州一项面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每100个“小胖墩”中约有3个达到了糖尿病诊断标准!
今天是首届“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为“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强调防治工作要从过去的学术活动转变为政府行动。
昨天,广东省卫生厅首次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宣传。专家提醒,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肥胖青少年是高危人群。全社会应重视糖尿病低龄化的问题,让孩子远离“洋快餐”等垃圾食品,减轻学业压力,增加体育锻炼。
疾病趋势糖尿病“青睐”小胖墩,导致低龄化
过去老百姓一般认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容易得的,现在怎么会袭击孩子?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委、中山三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解释说,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简单地说,1型糖尿病主要是遗传病,病人体内缺胰岛素,过去一般是10—14岁小孩子高发。而2型糖尿病主要是后天因素为主,病人体内不缺乏胰岛素,但胰岛素并不全部发挥作用,需要终身治疗,过去一般是老年患者为主。
“但现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2型占了约一半。主要是后天的肥胖导致的。”翁建平介绍说,国外报道显示,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达到0.5%,其中2型患者占1/2。在肥胖者中,糖尿病发病率可达1.4%到7%。
翁建平主持一项针对广州市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调查,目前已经调查了14间中小学,初步统计显示:广州市儿童青少年中,肥胖和超重者约占20%。而在肥胖和超重的中小学生中,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分别是2.91%和1.16%,糖代谢异常的也分别达到了11.65%和9.3%。
原因剖析每月吃一次“洋快餐”,肥胖率增至12%
现在家长都很注重孩子的健康,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小胖墩”?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委杨文英教授认为,2002年全国普查显示,大城市7—17岁儿童,体重超重的占13.1%,肥胖的占8.1%。最新医学研究表明,肥胖的遗传因素占33%,人体有200多种基因位点与肥胖有关;而环境因素占67%。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方式不健康是主要原因。
现在孩子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乐,很多中小学生一个星期就吃三四次。但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脂肪、高热量的“洋快餐”与肥胖之间有紧密联系,在参与调查的4—16岁少年儿童中,不吃“洋快餐”的人群肥胖率为10.5%,而一个月吃一次“洋快餐”的人群肥胖率达到了12%,每个月吃一次以上的肥胖率达到13.4%。
学业压力太大、体育活动太少是引发儿童肥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还有不少孩子久坐看电视、上网玩电子游戏机,缺少运动。在我国,青少年每天看电视的比例已经高达12.7%。
预防科普多吃豆腐青菜,每周最少4次有氧运动
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孩子将面临失明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家长如何预防孩子肥胖得病?
中山二院小儿内科梁立阳副教授呼吁,首先家长应引导孩子远离垃圾食品,以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低热量为原则,常吃瘦肉、豆腐青菜和鱼,少吃洋快餐和膨化、油炸食品。
其次,要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加强锻炼。专家建议,家长带着孩子进行可活动全身的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登楼梯、游泳等,活动强度要适量,心率应该达到每分钟约150次,每次运动10—30分钟,每周最少锻炼4次。孩子每次看电视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内,每日最多2次。
新趣观点防肥胖要从娘胎开始
这两年是“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的生育高峰期,很多准父母认为:胎儿越大越健康,要多补充营养。其实这是误区。
专家指出,预防孩子肥胖,必须从妈妈孕期开始。胎儿体重在3—4公斤比较适宜,过大过小都不好。孕后3个月是脂肪细胞生长积累的关键时刻,妇女孕期应保持饮食均衡,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能量物质。
另外,母乳中的瘦素、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特殊成分,有预防孩子肥胖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温馨提示及时检查血糖
少儿糖尿病的隐蔽性很强,家长该怎么发现?
医生提醒家长,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肥胖青少年是高危人群。这些孩子如出现“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或在颈部、腋下等出现皮肤黑棘皮样病变(即皮肤有像洗不干净的黑污)时,应考虑到有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应及时检查血糖,及早作出诊断。另外,孩子进食量大但易饥饿;易患呼吸道及皮肤感染,如总是拉肚子、皮肤创口不易愈合等,都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陈枫 刘洁琼 粤卫信 王薇
图:
现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2型占了约一半,主要是后天肥胖导致的。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