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职业生涯”从这里开始
———上海绿地建设装饰公司助农民工迅速成长记事
农民工、本地职工,实现同一屋檐下的平等,是以人为本的口号,更应该是温暖行动。
在上海绿地建设集团装饰工程公司,“身份”这个词对经营者或普通员工都显得那么陌生。
对于50名农民工中已有十几位成长为企业施工员、质量员直至项目经理的事儿,无论经营者还是普通员工,任何一个人也会这样解释:“谁做得好谁就上!”“不希望有一天要向他们道歉”
建筑装潢企业有几十个农民工兄弟不稀奇,尤其是像绿地建设装修公司这样承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国际航运大厦等大项目的规模企业。不过,绝大多数企业只管“包工头”,下面干活儿的农民工却与企业扯不上关系。而在绿地公司做工的农民工却直属企业,和其他40名本地员工身份一样,企业提供的工作条件、培训一样,岗位工资级别一样,福利待遇一样,甚至职业上升通道也一样敞开。一位农民工生病怕失去工作而不敢去医院看,公司知道后下了命令:不是听你的,是听医生的。
“我们总有一天要向农民工兄弟道歉。”与记者聊到现实中不可否认的一些用工不平等现象时,公司负责人表示,之所以“一视同仁”,是为了真正给予农民工公正的待遇、公平的机会,不希望将来再向他们道歉。“这个职级岗位多少工资”
公司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的理念,无疑给了农民工以“打工—职业生涯—人生规划”的层级希望。绿地建设集团副总工程师、公司总工程师朱志华是这些农民工的直接领导,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行业一线的上海人越来越少,农民工一茬一茬地招、一拨一拨地退,都是临时组合,对他们,政治重视、技术进步、生活关怀都缺乏。但在今天,一个企业已经无法离开共同参与运作的职工队伍,无论他是上海职工还是外来的农民工。在绿地公司,50位农民工工资的计算方法不再是“多少钱一工”,而是“我干的这个岗位,我现在的职级,是多少工资?”从“小木工”到“项目经理”
如今,绿地公司已有十几个泥工、水电工等农民工成为安全员,7个当上了施工员、质量员,还有几人成为或正在成为项目经理,徐桂中就是其中一个在企业里发生“质变”的榜样。10多年前,他还只是一个被随招随退,在工地上敲敲洋钉的小木工,1996年,他到绿地公司浦东海关的工地上做木工活儿,他聪明、细心、肯干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透过一些细节引起了公司总经理潘建钢的注意,从此以后,他在企业内部“平等”中获得机会,“百炼成钢”,成为现在几万平方米、上千万投资工程的项目经理,有的追加项目甚至完全冲他而来。
“他们实际上非常聪明、好学,有的电脑技术比我们还精通,CAD制图等都做得非常好。”朱志华说,他现在的帮手很多,项目上能放手的多了,企业的“平等机会”给农民工的渴望、努力提供了释放和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