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亦嵘江苏省常州市委、市政府强化民本理念,在落实富民优先、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协调各方利益,坚持统筹兼顾,扎扎实实办了一系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得实惠的实事,小康建设成果普惠于广大人民群众、特惠于困难弱势群体,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强调,要将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城镇五大保险总体全覆盖,各类社会群体得到多层次保障作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标准,列为常州全面达小康“五个更加”目标之一,使小康建设成果更加惠及低收入群众、困难群众。
全市广泛延伸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将乡镇、村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各类社会群体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参保单位已达30955户,三年新增参保单位25797户,为施行养老保险前17年参保单位总数的3.94倍;全市医保参保单位达36651户,三年新增单位21523户,为施行医疗保险前4年参保单位总数的3.99倍。各类社会群体平等保障的格局基本形成,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7.1%、96.8%和96.3%,综合覆盖率达96.7%。
全市通过财政投入、各方联动、公共服务、市场引导、就业援助、技能提升等六大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优化了就业结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制度,共组织9929名持券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免费参加“定向培训、定单培训”,累计投入再就业资金3.1亿元,减免各类再就业税费1.2亿元,再就业率达63.3%。
常州市连续两年开展了摩托车、助力车和电动自行车的专项整治行动,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从2006年12月起至2007年底,在全市部署开展“规范交通管理,解决三难一乱”专项行动,重点围绕“六车、一严管”,即扩大限制摩托车、严格控制电动车、科学引导客货车、优先发展公交车、增配管好出租车、依法规范机动车和严格依法管理交通秩序,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城市交通拥堵的“老大难”问题。
目前,常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130万人,外来人口子女达10万余人。通过创办“新市民学校”,为所有在常务工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同时将“蓝天计划”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补充,举办蓝天学校、蓝天班,由政府出资扶持建设了35所民办蓝天学校,吸纳8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就学,使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孩子一样接受良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