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欣
11月10日上午9:25,北京市东城区百年农工子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下简称“百年职校”)的红砖小楼里,一群彬彬有礼的年轻人正忙于一场国际会议的接待服务。穿梭于会场内外,用中英双语提供服务的女孩名叫杨乐乐,得知被误认为志愿者时,她嗤嗤的笑了:“我就是这里的学生,专业是酒店服务。
”
18岁的杨乐乐生于河南农村,初中毕业后,由于贫困的家庭负担不起高额学费而辍学。直到去年,在京打工的父亲无意中得知,北京有一所职业技能学校面对农民工子女招生,在校期间学费、书费、餐费全免,毕业后还由学校负责安排就业,乐乐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黄土大地上的农村娃,到一技在身的未来酒店人才,说起这两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点滴变化,她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我实在太幸运了。”
确实,杨乐乐是幸运的。她面庞白净、妆容得体,良好的教育使她浑身透着自信,已经很难将她与“农民工子弟”的群像联系起来。然而,就在杨乐乐与同学们为参与会议服务而耽误了下午的英文课惋惜时,临街工地上的两名学龄少年,正不厌其烦地玩着“猜步游戏”,从路东跳到路西,再从路西跳到路东,累了,就在正在测量路面的父亲身边腻上一会,再投入游戏。也许对他们来说,将这场游戏从家乡的土路搬到北京的柏油马路上,已经是一种幸福了。
曾有一项调查显示: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后,因无法接受继续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近年来,教育部门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但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费用要高于普通高中,助学制度也尚未建立,免费中职学校毕竟数量有限,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因无力负担学费仍无缘职业教育。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治理论坛中,一场题为“NGO(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教育中的角色和行动”的圆桌会议在百年职校召开,百年职校的校长姚莉作为首位发言者,讲述了“中国唯一一所完全由社会捐助的免费职校”的治理、发展与社会责任。
百年职校成立于2005年。招生政策初定:凡年龄16~20岁,父母为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的青少年经考试合格,方可入学。可眼见14岁的小丫头死活“赖”在招生咨询台前,“不让考试就不走”,谁还忍心恪守规定。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49人,年龄15~22岁,也早已超出了“农民工子女”的招生范围:因贫辍学;父母残疾;孤儿……每个学生背后的坎坷都让百年职校无法拒绝。
杨乐乐的小侄女在河南焦作一所职高读会计专业,这所学制5年的公办职高,每年光学费就高达7000多元,这是乐乐的家庭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的。闲聊时,小侄女经常向她抱怨“一天到晚数学、语文,专业技能学得太少。”每到这时,她就无比自豪:“我们的卫生间是按星级宾馆标准建的,在学校里就能实践专业技能。我最喜欢植物护理课,走在街上,朋友叫不上名的树我都认识!”
这就是百年职校引以为荣的“课改”成果。姚莉告诉记者,与众多公办的职校相比,百年职校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课时安排都更加灵活,是教育部特批的教改“试点”学校。
这里的学生,入学第一课不是数学语文,而是怎么打饭,怎么使用厕所,怎样融入城市。“有些西北来的孩子到哪儿都爱蹲墙根”,为此,学校特别开设了舞蹈、礼仪等课程,让孩子们能够“挺起身板做人”。
职校“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基础课程设置也根据市场需要随时调整,有“增”有“减”。一门简单的语文课被分成“国学”、“应用文写作”和“语文知识讲座”三部分授课,重德育、重实用;而英语课则定名“服务业生存英语”,剔掉了繁杂的语法,因为“对于一线员工来说,能听能说,足够了”。“现在的教材越编越厚,职校一般只能讲三分之一的内容”,所以,学校自编教材,“挤掉了所有的水分”,只教学生“干货”。
姚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百年职校两年一期,一年上课,一年实习。在这里,学习成绩好不算真的好,实习期间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满意和认可,只能肄业。目前,百年职校已有毕业生65人,就业率高达10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电工;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客房服务;国际双语幼儿园,教师;当然,也有人选择留校,将爱心传递下去。
“我猜我们是全世界最小的职业学校。”姚莉爽朗的一笑,“可是你要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
百年职校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捐助定点学校,也是希望工程职业教育助学计划的实施学校。百年职校的活力来源于它在管理上借鉴的中国青基会和香港“苗圃行动”等非政府组织的成功经验。
姚莉告诉记者,百年职校实行双重审计制度,哪怕收到1000元善款也要先送青基会入账。不仅如此,学校还在校刊上公布新生名单、毕业生去向和每一笔善款的用途,保证财务透明。资助者都能清楚地了解到捐款的落实情况,甚至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和验收,赢得了社会信任,自然能得到民众的广泛响应。
姚莉认为,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模式为服务青少年提供了一条“社会问题民间化”的解决途径,聚集更多的关爱与力量,为国民教育阳光普照不到的贫困家庭和失学儿童提供了一份殷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