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曾经有过一句关于通胀预期的拗口名言:“我们无法说清我们预期通货膨胀是因为有通货膨胀,抑或有通货膨胀是因为我们预期了通货膨胀”,但毫无疑问,预期对于价格水平的确定是举足轻重的。
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和计量通胀预期对中国近期通胀形成的潜在作用,但两者存在着同期恶化的共同趋势,在CPI前三季度同比上涨4.1%,10月同比上涨6.5%的同时,央行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也显示,居民的通胀预期已经达到1999年以来的次高水平。经济学理论表明,失去控制的通胀预期可能会打开实际通胀螺旋上升的潜在通道,原因很简单,“预期的魔力正在于它可以自我实现”。
这种自我实现当然离不开穿梭于总供求曲线间的现实传导。在总需求一方,通胀预期的提高意味着把钱留作远期消费愈发得不偿失,减少储蓄、增加当期消费的居民选择将给总需求走高提供助力;在总供给一方,通胀预期的提高则意味着货币工资的补偿诉求愈发强烈,企业成本的潜在上升将给总供给下降形成影响。总供求内部的此消彼长在供求铁律的作用下必将导致未来价格水平的上升,于是通胀仅仅由于预期的自我实现就完成了螺旋恶化。
通胀预期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有别于死板经济指标的本质属性使其具有三种非比寻常的特征:一是微观性,通胀预期存在于每一个微观个体的心中,无论贫富贵贱;二是不可控性,通胀预期是完全私人的个人心理,无论专业与否;三是易变性,通胀预期是纯粹的主观感受,虽然受到现实通胀程度大小和持续期间长短的客观影响,但诸如通胀言论等非现实因素也会左右预期形成。这三种特征意味着稳定通胀预期需要更加以人为本的细致宏观策略,一手以着实有效的多样化适度紧缩政策防止实际通胀进一步高企,一手以透明通俗的政策宣告防止居民心理感受的进一步恶化。
其实,考虑到形成通胀预期的广大微观主体大多并非满口无谓术语的专业人士,引导通胀预期有效形成的首要关键正在于以规范、全面和国际化的视角帮助微观主体重新认识通胀这个“熟悉的陌生现象”。像一些将重庆踩踏事件与高通胀预期紧密相连的武断言论就起到了误导预期形成的潜在作用,衡量通胀预期的方法是比较指数化债券和名义债券收益率差距、考察长短期利率不同、关注资产价格变化和进行调查问卷抽样,类似于重庆踩踏事件的公共安全问题与通胀预期并没有必然联系,在中国历史上,通货紧缩时期也不是没有出现类似哄抢现象。
引导通胀预期理性形成需要帮助广大微观主体走出认识误区,形成视野广阔、清晰明确的通胀基本认识:首先,CPI不是衡量通胀的唯一指标,也不是完全准确的指标。在热议CPI数字的潮流中,微观主体不可偏听偏信,要充分认识到统计数据及基于其上的专业分析的局限性。
其次,通胀是经济增长神话难以回避的货币尴尬。虽然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经济金融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联系,经济周期对物价走势有着潜在的决定力,从历史的角度看,通胀和增长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神话不可能长久持续,美国“新经济”的兴衰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后,通胀是一种日渐清晰的国际现象。在世界趋于平坦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货币现象与国际市场愈发呈现出内部相关性,而在美联储降息、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金价高企的外部背景下,全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欧元区的CPI指标都已经超过警戒水平,中国作为引人注目的新兴市场,在国门日益开放的过程中势必受到通胀国际传染的深远影响,认识到外部作用力的存在显然有助于微观主体更为全面、科学地形成通胀预期。(程实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供职于工行总行)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