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沙11月19日电(记者王伟健)正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年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和专家批评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弊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仍在继续,欧风盛行,追求“肤浅的现代化”,导致城市建筑千篇一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出现了“建设性破坏”现象。有的城市整条整条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成片成片的历史民居变成了高楼大厦。
片面求洋、求变、求大的心态,使一些历史名城风貌荡然无存,导致“千城一面”。他拿出4张照片说:“没人知道这些城市叫什么名字。”4张照片是4座不同城市的街景,照片上,都是高楼大厦和宽大的马路,景致几乎一模一样。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秘书长张富春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突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对名城保护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他说,各地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为标准或模仿的对象,把高楼大厦看作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中国传统城市变得面目全非。他说,某市领导在对他介绍城市建设时,提出要建成欧美式城市;还有房地产开发商说,要把某个街区建成“中国的希腊”。
张富春认为,城市发展越快,新城市建设的力度越大,对文化遗产的冲击就越大。从1982年起,国务院已经公布109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道路,但在城市高速发展阶段,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依然不够。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展示的一张幻灯片上,某城市一座历史悠久的白塔旁边,是两座贴着玻璃幕墙的高楼,三者看起来很不协调(见右图)。他说,目前一些城市在建设中存在着“肤浅的现代化”倾向,只追求高楼林立,导致城市生态被破坏,城市历史记忆被割裂,也让城市面貌极不协调。
阮仪三认为,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他说,建设城市首先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记忆,让人们能记住“城市的面貌”,而不是肤浅地把它们当做“迎宾小姐的旗袍”。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立法保护文物古迹外,还要提高人们的认识,尤其是各地相关领导的认识。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