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中国文化晚近时期的智慧结晶,是把东方哲学精神与美学趣味结合、经过悠久的过程逐渐蒸馏、凝结为纯美的舞台艺术产物,是东方古典艺术的极致。现代艺术寻源,必须经过这里。然而若干年前,社会大众似乎忘记了她的曾经存在,京剧被视为国粹艺术的代表而遮掩了她的光焰。
但京剧由之派生而来,更多宫廷气质和俗陋文化内涵,还是昆曲更接近中国传统人文理想与美学蕴藉,更接近完美的古典艺术境界。眼下的昆曲似乎明珠拭去了浮尘之后的顿然璀璨,她应该是当得起这种荣耀。
昆曲盛而盛《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在昆曲史上的位置就如同牡丹花之为国花般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这不仅由于其文采派的宏词丽藻(王骥德《曲律》卷四所谓“婉丽妖冶、语动刺骨”),不仅由于其精心结撰的鸿篇佳构,更由于其在晚明的思想背景中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因此我们看到,20和21世纪之交时,《牡丹亭》忽然成了国际文化艺术界的新宠。在东方和西方的舞台上纷纷推出《牡丹亭》的新版本:上海昆剧团演出、王仁杰缩编、郭小南执导的简本《牡丹亭》,旅美华人导演陈士铮执导、在林肯戏剧中心演出的全本《牡丹亭》,美国先锋导演彼得·塞勒斯执导、昆曲演员华文漪参演的歌剧、话剧、昆曲三合一的《牡丹亭》,然后,我们来到了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前三个版本的意义集中在传统继承、学术探讨和文化借鉴上,仍局限于小众和既往,青春版则获得了借助流行与时尚深深锲入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价值——至少是当代大学生这部分人的精神生活,而正在获得开放式的影响,面向大众与未来。我认为,对古典艺术的欣赏需借助于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与眼光,缺少了时尚的托举,古典艺术不容易在现实社会里升空。而时代的青年人、大学生们是时尚的追逐者、参与者与推波助澜者。也许是在圣芭芭拉大学任教的缘故,白先勇先生重视大学,他领着《牡丹亭》走进许多大学,中国的和美国的大学,到处都一样风行。因为他在大学工作,随时感受到青春的激情,他懂得大学生,懂得现代艺术,懂得大学生与现代艺术的心灵契合。于是对《牡丹亭》注入青春要素——其实更应该说是注意激发《牡丹亭》原有的青春要素,古典的《牡丹亭》就成为时尚的艺术,成为现代艺术。10月6日晚在中国剧院看青春版《牡丹亭》的主要演员沈丰英和俞玖林参加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闭幕式演出,抽取《牡丹亭》中两段歌词身段配入现代舞蹈,他二人黄白为主的暖色调映衬于舞队粉白桃红的背景之中,翩翩起舞、流光溢彩,我的一个强烈现场感觉就是古典艺术在现代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再生,让人有了心灵深处的感动。
于是,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昆曲“兴盛”了起来,弄得一些不相干的社会人等也来问“昆曲是怎么回事”。如果大陆也像台湾那样(这是一个朋友讲给我的笑话),议员不知道昆曲、没看过《牡丹亭》就是缺乏传统底蕴,就会遭到某些公众的鄙视而流失选票,那么,昆曲“热”还会有很长的延伸!这毕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进步,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幸。让我们继续为之鼓簧弄舌、摇旗呐喊,就像白先勇先生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就像许多志愿者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
祝愿昆曲《牡丹亭》在时代的舞台上“姹紫嫣红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