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11月24日电(记者安洋)11月20日,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黄山乡小山沟村里锣鼓铿锵,县剧团送来的上党梆子《二进宫》、上党落子《收姜维》、壶关秧歌《代代乡长》等六部折子戏吸引了来自十里八乡的群众。
戏场子坐满了,连两边的路上也坐满了人。为满足偏远、贫困山区农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今年5月,长治市全面启动农村“文化低保”工程,使全市835个偏远贫困村、30万贫困人口受益。
长治市的农村“文化低保”工程:把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村列为“文化低保”村,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投资540多万元,年内确保每个贫困村能演一场戏、放映6部电影、人均一册图书。为确保落实,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财政、农业、扶贫、文化等部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每场戏4000元、每场电影100元、每本图书6元的补贴标准,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承办单位。
为了避免“文化低保”工程变为简单的送文化下乡,长治市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他们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含有阅览室、活动室、游艺室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每个村建成一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并配备专职图书管理人员。
“文化低保”工程催开了山区群众久违的笑脸,充实了山乡文化。在壶关县北庄村的农民书屋里,每天来看书查资料的乡亲们络绎不绝。“文化低保”工程也救活了山乡众多濒临倒闭的演出团体。长治市文化局长陈秀英介绍说,全市835个贫困村,一年至少需要演800多场戏,4800多场电影,全市的梆子团、落子团、豫剧团等20多个演出团体如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演员们背着道具行头翻沟绕梁,把文明和欢笑送到偏远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