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来,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下,成都市连续6年坚持开展了以“帮寒门学子入学,助贫困家庭脱贫”为主题的帮困助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全市考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学子一个不少地圆了大学梦。
截至2006年10月15日,全市6年累计救助低保大学生17147人次,救助金额3416.639万元。2007年1月,中华慈善总会经认真评选,“阳光圆梦工程”以持续时间长、救助面广、资助金额高、社会影响大、实施效果好而被授予为“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这是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慈善救助项目。
全国首创:低保家庭子女圆大学梦实现全覆盖
据了解,全国其他中心城市的帮困助学工作,均由慈善公益组织根据募捐资金的具体情况开展,难以达到100%覆盖低保家庭。而成都市委、市政府向社会作出郑重承诺,确保全市所有考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子女都能得到帮助,按时上学,此举为全国首创。
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塑造心灵工程
成都市开展的“阳光圆梦工程”帮困助学活动,不仅从经济上帮助低保学子,还从心理上帮助其完善人格,做到既助学又育人,使其身心能够健康成长。为此,成都慈善会和新闻媒体共同推出了贫困大学生青春励志系列报道,对部分低保大学生的励志事迹进行了广泛地宣传报道。通过心灵工程的塑造,使一些得到“阳光圆梦工程”帮困助学活动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充满了阳光和自信。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帮困助学活动
2006年,成都市在认真总结帮困助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着力点,进一步推动帮困助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创新活动名称,打造慈善品牌。先后推出了以资助农村低保家庭中小学生学习生
活的“阳光育苗工程”和以资助农村低保家庭集中建房的“阳光新居工程”,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以“阳光”命名的慈善系列品牌。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坚持党政领导、民政组织、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慈善会具体实施的基础上,以增强社会参与度,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为目标,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并与成都一些媒体共同作为“阳光圆梦工程”的主办单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营造慈善氛围的舆论导向作用。
———创新募捐模式,拓宽募捐渠道。慈善会努力开拓慈善资金的来源。2006年3月,与成都移动分公司联合开通了24小时慈善捐赠热线:13709008858和“08858”慈善短信捐赠平台,为广大群众随时方便地捐赠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
与“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组委会共同推出了“中华道教慈善行———帮助千名低保学子上大学”活动,活动中收到来自海外的捐款共计人民币40余万元,这是成都慈善会自成立以来首次收到的海外捐赠,使帮困助学资金来源又多了一种渠道。
———创新宣传模式,营造慈善氛围。2006年,成都慈善会还推出了多种宣传方式,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格局,力求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选择人流量较大的公交线路刊登公益宣传画。二是选择位于城区繁华地段的路牌广告位刊登公益宣传画。
2006年,成都慈善会还在往年帮困助学活动的“一个不能少”宣传口号基础上,提出了“成都是一座低保学子考得上大学就上得了大学的城市”,深化了帮困助学活动主题的内涵,营造和宣传了成都浓厚的慈善氛围,也体现了成都———这一座充满爱心和人文精神的文明城市的城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