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立平)为什么同样是辣椒、莴笋,在一些高档超市生鲜专柜的价格要比普通超市或农贸市场高一半?蔬菜在拥有内在品质的同时,卖相也是左右其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部去年制定并发布了番茄等6种蔬菜外观等级规格标准,记者连日来在本市部分大型蔬菜卖场采访发现,该标准颁布一年多,本地蔬菜实施分级出售的比例不到10%,津产蔬菜的分级之路还有多远?
据了解,农业部发布的蔬菜外观等级规格标准主要是针对番茄、蒜薹、青花菜、大白菜、辣椒和莴笋等6种市民餐桌上的“常客”,此外,豆角、山药、香菇、芥菜、马铃薯等5种蔬菜的相关标准也将于近期出台。
该标准只对外在品质提出要求,涉及蔬菜新鲜程度、颜色、形状及可利用部分的大小等,不涉及安全、营养等内在质量技术指标。在等级方面,每一种蔬菜原则上分为特等、一等和二等三个级别;在规格方面,原则上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蔬菜分级时代的来临。
据介绍,本市蔬菜种植面积超过85万亩,年产量已达到500万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该分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目前本市蔬菜的销售方式仍以混杂散装为主,追其原因,菜农、销售商各有苦衷。不少蔬菜种植大户认为,蔬菜采收后要尽快上市,如果按标准操作、加工,加上运输途中的耗时,到柜台上的蔬菜,新鲜度已大打折扣。蔬菜分级需要场地和人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销售成本,蔬菜运销企业执行起来也很有难度。有关专家则认为,蔬菜的外观与其内在品质同样重要,目前不少发达国家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蔬菜等级规格标准。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买菜也正逐渐从农贸市场向超市、生鲜专卖店等卖场过渡,蔬菜外观等级的标准化,是市民消费层次提升、需求多样化的一个必然进程,也是实现优质优价,提高菜农收入水平、提升本市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